印度“一箭104星”背后,有哪些被夸大的军事意义
<p align="center"></p><p> 2月15日,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RSO)使用PSLV火箭成功将104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成功之后,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宣布创造了“单次发射卫星数目最多”的世界新纪录。此前,这一纪录的保持者是俄罗斯,2014年6月20日,俄罗斯使用“第聂伯”火箭创下了的“一箭37星”的世界纪录。</p><p> 从37星一步跨越到104星,印度似乎创造了一个让其他国家难以望其项背的纪录。那么,这成绩含金量有多高?对中国有何启示?</p><p> <strong>“天女散花”其实并不难</strong></p><p> 根据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公布的信息,本次发射总计卫星数量为104颗,总载荷重量约1.38吨。主载荷是印度的CartoSat 2D卫星,重量714千克,其余所有卫星加起来重664千克。除主载荷外,另有两颗30千克级别的INS-IA和INS-IB属于印度,其余101颗卫星中88颗属于美国flock星座,剩余13颗卫星来自哈萨克斯坦,以色列,荷兰,瑞士,美国,中国等国家。分离顺序是印度的3颗卫星、88颗flock卫星,按4颗一组分离、13颗纳米卫星。</p><p> 中国也有一颗卫星在本次发射中升空。据天仪研究院杨峰介绍,天仪研究院的第二颗卫星:微重力化工科学实验卫星将会在本次发射中升空,至于实验的细节,会在发射成功后发出。</p><p> 知名航天专家黄志澄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一箭多星技术是用一枚火箭将两颗或两颗以上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按入轨方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把一批卫星送入基本相同的轨道,当火箭抵达预定轨道后,所有的卫星就像“天女散花”一样被释放出去;另一类则是把多颗卫星分别送入不同参数的轨道,通常需要火箭上面级,通过上面级多次点火、机动,把卫星送到不同的轨道。第一种方式比较简单,此次印度“一箭104星”就属于这种情况。</p><p> 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秘书长杨宇光告诉澎湃新闻,此前,俄罗斯“第聂伯”火箭创造的纪录也是采用这种方式。印度此次发射主载荷是CartoSat 2D卫星,其他的103颗卫星是搭载载荷,大部分卫星重量都只有几千克重,和火箭的接口也非常简单,使用多星分配器依次将这些小卫星释放出去,保证卫星之间不要碰撞就可以了。从总体上看,此次发射技术难度并不高。</p><p> 除了印度,目前,已经有多个国家掌握了“一箭多星”技术,比如中国、美国、俄罗斯等。2015年,中国长征六号“一箭20星”发射成功,创造了亚洲纪录。黄志澄认为,长征六号发射成功证明中国已经掌握了一箭十星以上的技术,如果有需求,完全可以打破104星的发射纪录。只是中国航天发射都是根据任务规划进行的,不会为了打破纪录而进行某次发射。</p><p> 一箭多星技术可以充分利用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余量,经济便捷地将多颗卫星送入地球轨道,尤其是对微小卫星的发展而言更加重要。杨宇光解释说:“以往火箭发射卫星一般都会有一些运载能力剩余,随着微小卫星技术的发展,这些微小卫星就可以利用这些剩余运载能力搭载升空,形象地说就是搭 顺风车 ,这样可以降低发射费用。”</p><p> <strong>多弹头、太空蜂群战术?被夸大的军事意义</strong></p><p> “一箭104星”,听上去确实很夸张。其发射成功之后,关于其军事意义的讨论多了起来。有媒体称,它用在军事领域,就是多弹头分导技术,这是一项重要的战略打击能力。</p><p> 军事评论员林颖清向澎湃新闻表示,一箭多星技术确实与分导式弹头技术有一定的联系,但印度此次发射没有采用上面级,卫星基本在同一个轨道上,与该技术比较接近的是集束式多弹头技术,而分导式弹头技术必须采用上面级多次点火、调姿等动作,在不同轨道上释放弹头。集束式多弹头技术难度比较低,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和苏联等国的导弹采用了这种技术。分导式弹头技术成熟之后,该技术取代了集束式多弹头技术,至今仍是各军事大国发展的重点。</p><p> 除了多弹头技术,太空“蜂群战术”也是讨论的热点之一。由于此次发射的卫星数量大大超过了以往,不少分析认为这可以验证当下发展火热的“蜂群战术”就能够对敌对国家的侦察卫星、通信卫星,包括空间站构成威胁。</p><p> 对此,林颖清指出,如果参照地球上的“蜂群战术”(使用无人机、无人艇、无人潜航器),无论是无人机还是无人艇都是有动力的,而此次印度发射除了主载荷,其他卫星都没有推进系统,无法进行轨道机动,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蜂群战术。”</p><p> 林颖清认为,此次一箭多星技术没有什么的军事意义。</p><p> “这是一次纯商业发射,以往印度也进行了多次一箭多星的发射,不存在验证某种军事技术的动机。”黄志澄也持相同的观点。</p><p> 相对于一箭多星技术本身,微小卫星发展才更值讨论。随着卫星技术的发展,卫星的整体性能有很大的提高。以遥感卫星为例,以往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的重量都在3吨以上,而这几年发射遥感小卫星重量已经降到1吨以下。比如2016年底发射的中国“高景一号”重量只有500千克,分辨率却达到了0.5米。卫星重量降低之后,就可以通过一箭多星技术一次将多颗遥感卫星,组成卫星星座或编队,可大大提高太空侦查和监视能力。</p><p> 根据公开报道,国内已经有多家单位出了小卫星全球布网星座计划。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提出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计划由30颗小卫星组成,可提供重访周期小于2小时的高分辨率光学和雷达图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计划在2022年左右建成16颗0.5米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4颗高端光学遥感卫星和4颗雷达遥感卫星及多颗视频卫星等微小卫星组成的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系统,并于2016年年底进行首颗卫星的发射。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提出的小卫星星座计划更加庞大,计划以“吉林一号”卫星为基础,分4个阶段逐步建立起由138颗卫星组成的遥感卫星星座。</p><p> 《简氏防务周刊》2015年11月刊文称,中国正在构建由138颗卫星组成的全球快速打击系统,由于卫星数量众多,卫星任意点重访能力在10分钟之内。预计这些卫星将变得更加小巧和具有更高分辨的监视能力。解放军将利用这一卫星系统帮助洲际快速打击系统实现多目标更新。</p><p> <strong>印度商业航天发射更值得关注</strong></p><p> 对于中国来说,相比一箭多星、小卫星等话题,此次发射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印度商业航天发射。</p><p> 欧洲咨询公司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今后10年,全球预计发射卫星1000颗左右,其中商业卫星将占70%,市场总额将会高达数千亿甚至上万亿美元,且会以大约年均10%的增长速度持续高速增长。</p><p> 显而易见,商业航天将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具有发射能力的国家都期望能从中得到更多的市场份额。</p><p> 上世纪80年代,随着苏联、日本等国进入国际商业航天发射市场,国际商业航天发射竞争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在商业航天发射领域,印度精英认为,随着印度加入独立发射卫星国家俱乐部,已经具备进军国际商业航天发射市场的能力。如果要以一个大国的身份来要求自己的话,印度也必须在此领域内占据一定的地位,成为“商业航天发射大国俱乐部”中的一员。</p><p> 经过几次收取象征性费用帮他国发射卫星之后,印度在2007年首次涉足国际商业航天发射市场,使用PSLV火箭将1颗意大利的卫星送入太空。此次发射印度向意大利收取了1100万美元,印度将这次发射定义为首次完全意义上的商业航天发射。</p><p> 印度在2008年前后就制定了5年内占据全球商业航天发射市场10%的目标。当时,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的专家表示,印度之所以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其法宝是火箭性能稳定、一箭多星的技术和超低的卫星发射成本。</p><p> 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进军商业航天发射。据统计,1990年4月7日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以来(2015年),累计为2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卫星组织实施了41次国际商业发射,发射了47颗卫星,提供了10次国际商业搭载发射服务。</p><p> 黄志澄表示,中印两国在商业航天发射方面存在竞争关系,近年来印度依靠火箭成本低、服务费低等优势积极进军商业发射市场,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虽然中国在火箭技术和航天器技术高于印度,但印度商业航天发射仍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其低成本理念、商业宣传等方面都值得研究。因此,关注印度商业航天发射是有必要的。</p><br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