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rmo 发表于 2016-11-22 17:09:17

追星揽箭牧舟行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全球响彻《东方红》。<p>  谁能想到,作为国内惟一承担卫星测控任务的技术总体单位——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技术部,用来开垦“太空荒地”的主要是单频多普勒测速设备和一台717计算机。</p><p>  40多年来,这个测控技术部圆满完成近百次卫星飞船实时测控、几十颗在轨航天器的长期管理以及7 次神舟飞船等测控任务。2003年,被国家人事部评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今年5月,胡主席签发通令为他们记集体二等功。</p><p>  时任技术部高级工程师的祁思禹告诉记者,1968年,在毫无测控经验借鉴、试验仪器落后的情况下,我们有时不得不跑到几百公里以外有计算机的单位去排队等候,或者干脆用手摇计算机和计算尺计算。</p><p>  近日,记者走进宽敞明亮的技术部测控大厅恍如走进了浩瀚的星河,50余台计算机闪烁不停,大屏幕上变幻着代表卫星运动轨迹的曲线和数据。</p><p>  测控技术部已成为我国航天测控网的中枢机构,建成了集信息交换、指挥控制、数据处理和通信保障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测控单位,测控网的总体技术和综合测控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p><p>  创新是航天测控的灵魂。在竞争激励的世界航天测控领域,没有创新就没有超越,就只能跟在别人后面爬行。</p><p>  1991年2月14日,我国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突然出现故障,卫星发回的气象云图突然出现扭曲、倾斜,甚至杂乱一团。</p><p>  有外国的卫星测控机构关切地问:“是否需要我们的帮助?”虽然当时我们没有其它航天大国那样全球布网的测控条件,但是中国的“牧星人”决心背水一战。</p><p>  5月1日晚,当“风云一号”再次出现在我国上空时,他们将一串串数据和指令发向太空。5月2日清晨,国家气象中心重新收到清晰的云图。</p><p>  在神舟载人飞船发射任务中,测控技术部既要完成飞船测控任务,又要同时完成伴星测控任务。他们相继攻克了飞船运行轨道控制策略、升力式返回控制、返回舱落点预报等测控技术,实现航天测控网“管理多设备、支持多任务、约束多控制”的功能。</p><p>  “青春筑成通天路,壮志凌云翱苍穹。威力化作天罗网,追星揽箭牧舟行。”一批默默无闻的“牧星人”,用智慧和忠诚指引着一颗颗“中国星”遨游苍穹。</p><p>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济生,就是这群“追星人”中的佼佼者。1978年9月,他参加了国内首批出国留学人员统考并被录取,在国外他选择研修精密定轨理论。毕业时,国外许多研究院想把他留下,可李济生毅然回国,为我国的卫星测控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首次提出并实现了卫星测控应用软件的通用化、模块化、标准化,使我国卫星测控软件的设计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他建立的“三轴稳定卫星姿控动力对卫星轨道摄动的动力学模型”,填补了国内空白;他主持开发的人造卫星精密定轨系统,把我国人造卫星精密定轨技术推向世界前列;他首创的“卫星时”概念,开创了独具特色的“一网管多星”新路子……</p><p>  2001年,轨道室副主任王家松远赴大洋彼岸攻读博士。在国外求学的时间里,他在欧洲空间操作中心组织的“环境卫星”轨道竞赛中,研发的定轨软件一举夺冠,在国际宇航届引起了轰动。博士学业完成后,他放弃国外许诺的优厚待遇,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毅然回国。他结合“嫦娥工程”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月轨道段精密定轨软件”,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p><p>  “爱国奉献、求实创新、精测妙控、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测控技术部的一代代科研人员继承和弘扬航天测控精神,苍穹觅路,星海问津,创造了令世人瞩目和仰望的九天伟业。</p><br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追星揽箭牧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