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nmz 发表于 2016-11-22 17:15:54

第四颗北斗卫星发射试验队大凉山中续写组网故事

<p>  6月2日深夜,大凉山深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腾空而起,橘红色的尾焰映红了沉睡的群山,也映红了第四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试验队员们的脸庞。进入发射场后一个多月的心血和汗水,终于换来了成功的欣慰。</p><p align="center">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p><p align="left">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葱茏的群山,默默见证了火箭、卫星发射试验队在发射场期间严慎细实的作风和默默奉献的精神。</p><p align="center">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p><p>  <strong>确保高密度发射任务顺利推进</strong></p><p>  在火箭发射试验队工作现场,记者见到了发射试验队临时党委书记何小光,他向记者介绍说:今年长三甲系列火箭共有多次发射,此次,长三甲系列火箭发射北斗第四颗导航卫星,适值新一轮高密度发射,成功与否,对后续发射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p><p>  同时,北斗导航卫星、嫦娥二号卫星的发射是今年集团公司宇航发射任务的重中之重,而执行北斗导航卫星、嫦娥二号卫星发射任务的均为长三甲系列火箭。作为长三甲系列火箭副总指挥,金志强对面临的高密度发射和火箭研制试验队伍肩负的重任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介绍说,年初一院对高密度发射、特别是长三甲系列火箭的研制及发射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策划:“不仅是考虑今年的发射任务,对明后几年的发射任务也进行了顶层策划。”</p><p align="center">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p><p>  要确保高密度发射任务的顺利推进,就必须确保每一次发射任务顺利圆满完成,这对火箭发射试验队在发射场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发射场工作期间,确保不发生问题,一旦发生问题,必须快速反应、快速处理、快速‘归零’。”金志强一连串说了三个“快速”。以前火箭在研制试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归零”工作往往需要几个星期甚至数月,现在则要求在一周甚至一两天的时间内完成“归零”工作。此次火箭进入发射场以后,箭上只出现了一个质量问题。某部件在测试中出现异常后,队员们连夜加班将该产品拆下,第二天中午送到了生产厂家,第三天就基本完成了“归零”工作。</p><p>  为了应对高密度发射任务,火箭发射试验队想方设法提高工作效率,以满足“快速”的要求。在此次发射任务中,一院开展内部网络延伸到发射场的保密测评工作,使火箭发射试验队实现了前后方研制试验数据的共享,也确保了信息交流的安全。同时,一院及发射试验队也在尝试通过逐步建立专业化的测试队伍和优化发射场测试流程等措施,来缩短在发射场的工作时间并提高工作效率。此次就有8名总装厂派出的专业测试人员,将对应的设计人员“解放”出来。为避免一支队伍长时间在发射场连续执行任务带来的疲惫状态,火箭发射试验队通过培训,使多人适应同一岗位工作,轮换到发射场,保证队员们有一定的休整时间,从而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p><p>  发射试验队员们也积极努力适应高密度发射形势,保节点,讲奉献。此次火箭在发射场的射前准备周期相对以往较短,这就要求发射试验队员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发射场所有总装操作工作。在完成火箭二级与三级对接后,董志强、赵刚、易斌3名队员进入三级尾舱内安装伺服机构。为了确保任务节点,他们只能在晚上进行工作。当时发射活动塔架已经合拢,舱内比舱外环境更加闷热,舱外配合人员能够明显感觉到热气流从舱内排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3名队员足足坚持了两个多小时,完成了三级伺服机构的安装、调试、测量等操作,并且动作到位,一次操作合格。出舱时,他们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p><p>  高密度发射所带来的量的增加,“呼唤”质的飞跃。火箭发射试验队在积极应对空前的压力、机遇和挑战的同时,正在走出一条重创新、高效率、短周期的研制发射新路子。</p><p align="center">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p><p>  <strong></strong></p><p>  <strong>“严上加严、细中再细”贯穿始终</strong></p><p>  “航天型号的成功到底取决于什么?”第四颗北斗导航卫星总设计师谢军,在卫星进入发射场的时候依然在思考这样一个命题。</p><p>  谈起在发射场工作的感受,温和的谢军神情凝重地表示:“一点也不轻松。”“不轻松”的主要原因是:其一,必须认真回想整个产品在进入发射场之前的生产过程,在发射前进行最后的状态确认;其二,卫星发射试验队伍中有不少新人,他们在发射场的操作对于卫星发射成功与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他们对发射场工作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其三,还必须关注今年1月份发射的第3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轨运行情况和后续卫星的试验测试数据,总结卫星在发射过程中好的做法,梳理分析卫星研制过程中的问题与处理结果,做到不带问题发射,不留下疑点。</p><p>  为了确保在发射场的工作万无一失,卫星“两总”对发射试验队提出了“严上加严,细中再细”的要求。这一要求如同一条红线,贯穿于队员们在发射场工作的始终。无论是发射试验队的日常组织管理,还是工作中数据判读、比对,以至工作计划的编制、有关文件术语的统一,都是按照这个要求进行的。多次到发射场参加发射试验的队员们普遍感觉,此次进入发射场以后,组织纪律更加严格,工作流程也更加有序。</p><p align="center">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p><p>  同时,卫星发射试验队和后方一道,围绕卫星发射做了20多种故障预案。谢军表示,回顾之前多颗卫星的研制试验工作就能发现,凡是出现故障,都能找到原因,而故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按规章制度办事、责任心不到位;凡是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就是技术风险再大,也能确保成功。因此,发射试验队要求队员们在卫星发射前,把卫星发射过程中和入轨后可能遇到的情况想得更复杂一些,从而确保有备无患。</p><p>  面对后续繁重的北斗导航卫星组网任务,卫星“两总”在确保此次发射试验任务圆满完成的同时,还在考虑后续的工作。此颗卫星在发射场测试实现了“零故障”,但是“两总”并不轻松。“今天没问题,这是正常的,怎么保证明天没问题?这颗星没问题,怎么保证下一颗星没问题?到目前为止,五院研制的多颗卫星已超期服役多年,就是因为这些卫星前期的工作做得非常扎实。”谢军始终要求队员们将工作做得更实、更细。</p><p>  “既要确保当前的工作任务圆满完成,又要为后续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卫星总指挥李长江关注的是如何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总结提高:“这支队伍既有成功的经验,同时更经历了失败的锤炼,经验的总结对于一支队伍的成长至关重要。”他介绍说,北斗导航卫星研制队伍经历了打基础——提炼、固化工作经验的成长过程,下一步就是要总结提高,既要完成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又要锻炼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高素质队伍,更要形成一套大型宇航任务建设的管理模式。</p><p>  李长江还非常关注如何进一步提高在发射场的工作效率,缩短射前准备时间。“我们正在想方设法简化发射场的工作周期、压缩发射试验队的人员。”李长江如是说。目前卫星在发射场的工作周期为40多天,或者稍长一点,他希望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逐步使卫星在发射场的工作周期控制在30多天,和目前国际一流宇航公司卫星在发射场的工作时间相当。</p><p>  发射试验队正是希望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为后续型号发射试验工作更有效、更顺利地开展积累经验,打下基础。“北斗导航系统的组网卫星,必须每颗都成功。”这既是国家和集团公司的要求,也是卫星“两总”的心声。</p><p align="center">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p><p>  <strong></strong></p><p>  <strong>打造“试验队品牌”党员主题活动</strong></p><p>  在卫星发射试验队,可以看到包括卫星总指挥李长江、总设计师谢军等在内的不少队员的工作服左胸上,都佩戴着一个鲜红的“共产党员”牌子。在此次发射试验中,卫星发射试验队按照五院党委的要求,开展了“用行动叫响我是共产党员”活动。</p><p>  “党员身份亮出来,工作质量干出来,关键时刻站出来,先进形象树起来”,此次卫星发射试验队按照要求开展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发射试验队设立了党员目标管理承诺公示栏,每个分队党支部组织党员对所承担工作的目标、要求,清清楚楚地签名承诺。</p><p>  发射试验队里的党员无论是领导、老专家,还是在调度、总装操作、测试、数据判读、质量管理、机要等岗位上的人员,都按照党员主题实践活动的要求开展工作,老党员以身作则,新队员严格要求,时时处处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p><p>  曾经从事过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和神舟系列飞船装配工作的老党员郭巨成,有着非常丰富的工作经验,承担了此次卫星总体装配及相关管理工作。与他一同承担卫星总体装配工作的年轻队员向记者说起对郭巨成的第一印象就是:工作敬业,认真负责。针对此次卫星发射试验队里有不少参加工作不久、第一次进入发射场工作的新队员的情况,发射试验队按照集团公司提出的“打一仗、进一步”的要求,通过加强岗位培训、加强岗前学习和发射场工作的历练,尽快使新员工成长成才。在此次任务中,郭巨成和其他许多老党员一样,积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每次安排及进行卫星装配工作时,郭巨成都会带领至少一名年轻队员,让年轻队员尽快熟悉装配工艺,快速提高操作水平。</p><p align="center">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p><p>  党员丛飞承担着卫星在发射场期间关键的两项工作——卫星总体流程控制和总装状态控制工作,可谓重任在肩。卫星副总师王东介绍说,这两项工作要求队员必须具备很强的全局意识和工作能力。在卫星测试现场,每天都能看到丛飞的身影,他全面细致地了解各个方面的工作情况,并对其汇总分析,提出如何更好地安排工作的合理化建议,为发射试验队领导统筹安排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丛飞和同事们在总结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提出用表格化文件控制技术状态细节,该方法在第四颗北斗导航卫星上应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p><p>  在卫星发射试验队,年轻的党员王雪婷以出色的表现,为“巾帼不让须眉”做出了最好的注解。作为卫星控制推进分系统的副主任设计师,她在此次任务中承担了控制推进分系统的数据判读工作,并首次挑起了卫星加注指挥岗的工作。卫星加注工作有两个特点,一是必须确保一次成功,二是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进入发射场之初,发射试验队领导还担心给王雪婷的担子太重,但是认真负责、沉着干练的王雪婷指挥12名队员,出色地完成了加注工作,做到了“滴肼不漏”。</p><p>  在卫星发射试验队,像郭巨成、丛飞、王学婷这样的党员还有很多,他们严格履行目标管理要求,紧张有序地完成了各项射前准备工作,并实现了发射场工作“零故障”目标,以最佳的思想状态、强烈的责任意识、严谨细致的作风、冲在第一线的热情,树立了党员的先进形象,为党旗增添了光辉。(张国栋 时晓丹 刘建安/摄 南勇/摄)</p><br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四颗北斗卫星发射试验队大凉山中续写组网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