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nmz 发表于 2016-11-22 17:24:34

微小相机照亮“嫦娥”奔月路

在“嫦娥二号”奔月的飞行途中,太阳翼帆板是否打开?定向天线是否一直保持正对着地球?发动机点火是否正常?这些大家关注的热点如何知晓?<p>  如果说“嫦娥一号”是摸着黑在奔月飞行的话,这次“嫦娥二号”奔月就好比给汽车装上了前大灯、后视镜、倒车雷达等。是谁借“嫦娥”一双慧眼,把奔月的路看得清清楚楚,准确抵达月球轨道?</p><p>  是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的青年科技人员,他们日夜奋斗,刻苦攻关,为“嫦娥二号”装上了4台微小相机,连续实现了我国首次在飞行器奔月路上拍到美丽的地球,首次在太空拍到发动机点火瞬间等5个首次纪录。</p><p>  这些神奇的微小相机,每台只有手掌那么大,重量仅三四百克,看起来与我们常用的数码相机相差无几,但它却集成了光、机、电、热等多项先进技术,具有自动拍摄、实时图像压缩等智能化功能,还能应付恶劣的太空辐射和温度环境,能承受发射时的强烈冲击和振动,做到了长寿命、高可靠,是真正的便携式航天相机。</p><p>  这4台微小相机各有分工,其中有3台分别对卫星发动机、太阳翼和定向天线进行成像,获取清晰图像,另外一台降落相机负责对着陆器软着陆进行先期技术验证。这几项任务一个比一个重要,任何一个出了问题,都会直接关系任务的成败。</p><p>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是我国最早开展空间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在空间光学遥感相机研制方面取得多项历史性突破。但在微小相机领域,尚未投入大的科研力量。两年前,所领导意识到微小相机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决定从不同研究室抽调6位从未涉足过cmos相机的年轻人成立了微小相机研制组。</p><p>  万事开头难,尤其是要追赶上“嫦娥二号”其他成熟载荷的进度,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他们也曾想过零部件外包等缓解压力的办法,但经过反复比较,他们一致决定,迎着压力上,吃透技术,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压力真是太大了,我们真有些承受不住了”,组长黄长宁不无感慨地说。</p><p>  张宏伟是组内的业务骨干,负责4台相机软件工作,所内没有经验和资料可以借鉴,更没有专家可以去咨询,只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就这样,他苦苦思索了两个多月,翻阅了许多论文和资料也没有结果,眼看自己卡在最初的阶段,他的心情也开始急躁起来。直到周末的一天,他来到海淀第三极书店,在最熟悉的电子学书架前依次浏览起来,忽然,书中的一段文字吸引了他的注意,长时间盘旋在头脑中的那道难题渐渐清晰起来,带着刚刚获得的那一丝灵感和即将攻克难题的兴奋,张宏伟立即赶回办公室,聚精会神地伏案工作。待到繁星挂满夜空,他才走出单位。</p><p>  硕士毕业的胡永富走出校门就来到微小相机研制组,虽然还没有太多的研制经验,但因为任务重,人手少,每个人都得独当一面。相机曾出现过一个烦人的问题:产品极易受外界干扰源的影响,图像中不断出现条纹。有专家建议加一个大电容,果然条纹立刻消失了。胡永富总觉得不踏实,它反复测试电路板,最终将问题锁定在电源接口处,但由于重新投产一块电路板已经来不及了,在现有板子上修改有相当的工艺难度。胡永富坚决顶住进度和质量的双重压力,与其他技术人员密切合作,不仅在根本上解决了问题,也保证了产品如期交付。在研制最关键的时候,需要技术人员12小时倒班,男同事们就主动担负起夜班的重担……</p><p>  正是这样一个微小的研制组,取得了大成果。他们研制的微小相机,去年还搭载在我国第一颗专门为青少年研发的希望一号卫星上,拍回国内第一张地球全景彩色图片。</p><p>  12月初,从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传来消息,相关技术已经申报了国家专利。</p><br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微小相机照亮“嫦娥”奔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