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nmz 发表于 2016-11-22 17:34:34

航天专家孙家栋的50年航天生涯

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在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100多个航天器中,由孙家栋担任负责人的就有34个。他是最年轻的“两弹一星”元勋,也是最年老的卫星工程总设计师。81岁时,他又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p>  这位今年已82岁的老人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讲述了自己50多年的航天生涯。 </p><p>  老人坦言,“我能在航天方面做出点成绩,说来有些偶然,却感到无比幸福。”</p><p>  孙家栋的学习经历可谓一波三折。他学过土木、汽车,1951年,他被选送到苏联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读书,专业是飞机设计。以全优的成绩毕业回国后,原本希望与飞机结缘,却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导弹总体设计部。</p><p>  孙家栋觉得自己很幸运,可以跟着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搞了9年导弹,从导弹总体设计员一直升任为总体部副主任。其间,中国导弹、核导弹先后研制成功,他也成长为一名导弹专家。</p><p>  1967年,孙家栋再次“转行”。中央决定组建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亲自点将,让孙家栋负责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这一次,他一干就是40多年,再也没离开过。</p><p>  1970年4月24日,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上天并成功入轨,传回人们熟悉的《东方红》乐曲,举国欢腾。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自主研制并发射卫星的国家。据当时的同事回忆,精神长期高度紧张的孙家栋浑身疲惫无力,稍好一点时他竟然一个人躲在角落里笑着哭了。</p><p>  后来有参与者说,如果按照原来方案,“东方红一号”不可能在1970年发射成功,“没有孙家栋的这两下子,可能还要再等几年”。</p><p>  谈到此,老人总会找出各种理由一掠而过,“如果说我们的团队是支足球队,那我就是教练,要了解每个球员的特质和个性,有互补,才能百战百胜。”孙家栋更愿意将自己描述成普通人,这样过着自在踏实。</p><p>  进入新世纪,随着国际<strong><strong>探月</strong></strong>热潮兴起,中国也于2004年启动了“嫦娥一号”<strong><strong>探月</strong></strong>工程。时年75岁的孙家栋接下了工程总设计师的重任。</p><p>  “当时最大的挑战就是第一次进入深空,卫星第一次跑出40万公里。以前所有卫星都只和地球有关系,属于双体运动。‘嫦娥’离开地球去月球,变成三体运动,也是第一次。”孙家栋说。</p><p>  2007年11月7日,“嫦娥一号”成功实施第三次近月制动,顺利进入环月轨道。外电对此报道称,中国靠一位花甲老人实现了向月球迈进的梦想和决心。</p><p>  时至今日,孙家栋依然在追梦:“2007年我们的任务做得很好,现在正在执行第二步计划。大概有一两年的时间就可以落到月球表面了,再过三五年我们有可能把月球的岩石带回来。”</p><p>  与此同时,从过去几年发射一颗卫星,到现在一年要发十几颗,中国已成为航天大国的消息一直环绕在孙家栋耳边。</p><p>  他对此冷静地回应,“发上去的卫星质量过硬,地面应用系统开发能跟进,终端用户机各个环节可以自主研发,让所有买我们产品的用户放心,这才是关键。至于是航天大国还是强国,只是个口号罢了。”</p><p>  孙家栋坦言,中国发展航天事业,一切是为了国情和民生考虑。当这两方面提高了,发展军用产品,增强国家的安全防卫力量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我们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绝不会与他国在该领域竞争,所谓的威胁论纯粹是无稽之谈”。</p><p>  从来不服老的孙家栋告诉记者,现在中国的航天人才辈出,个人的素质和条件都比他们那一代强,自己由衷地感到高兴。</p><p>  “说老实话,年轻时候走进航天领域没有经验,工作做得太少,而时间又过得太快。如今老了,尽管脑子里还有很多想法,愿意再干点事,可多少有些力不从心了。”</p><p>  老人说,每次看电视节目,别人可能感觉不出,但他知道,这个频道的信号是通过什么转发器转过来的,如果哪里有台风,一定是风云二号卫星观测出的……</p><p>  “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43年放卫星,党和国家需要的,我都做,值了。”孙家栋说。</p><br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航天专家孙家栋的50年航天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