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军“中国要在世界航天领域占有一片天地”
新华网北京11月3日电(记者李宣良 李清华 白瑞雪)33岁成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副总指挥,38岁担任总指挥,45岁出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主管宇航业务……“航天少帅”袁家军人生的每一步,都与我国航天事业的跨越发展密切相关。<p> 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成功之际,记者在北京航天城独家专访了袁家军。岁月的风霜染白了他的两鬓,谈起中国载人航天的骄人成绩、前景展望,这位49岁的中国航天界领军人物激情如初……</p><p> <strong>中国在世界航天领域要占有的不是“一席之地”而是“一片天地”</strong></p><p> 记者:在载人航天工程八大系统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承担着载人飞船、运载火箭、空间实验室这三大系统的科研任务。对于工程的质量和可靠性,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p><p> 袁家军:航天科技集团承担的这些系统,都是决定成败的关键系统,也是标志着航天发展水平、最具创新活力的领域。</p><p> 质量和可靠性是我们承担这些任务最重要的主题,也是载人航天工程的主题。在系统的指标要求中,最重要的就是质量和可靠性。所以我们始终把质量、可靠性、安全性放在完成任务的首位。</p><p> 从“两弹一星”开始,钱学森就倡导系统工程理论的思想。系统工程从本质上说,是一个跨系统集成、跨部门协作,运用科学管理提升效率的工作模式。它是组织管理的技术,通过组织管理,让不同学科、不同单位、不同部门的人,为了一个目标进行精诚合作。</p><p> 我国航天事业从1956年开创,55年发展的一条主线就是系统工程主线,其着眼点和落脚点就在于任务的质量和可靠性。所以在航天工程中,抓质量、抓安全、抓可靠性,是一脉相承的传统。</p><p> 载人航天的可靠性要求是航天领域内最高的,需要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提高安全性、可靠性方面不断创新。</p><p> 记者:这是否意味着,对于质量和可靠性的要求超过了对速度和进度的要求?</p><p> 袁家军:既要有速度,又要保质量,两者不可偏废。工程就是在给定的边界条件下,比如利用有限的经费、时间、资源等,去完成一项任务。载人航天工程是完成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任务,规模大、技术复杂、要求高。</p><p> 虽然我国载人航天比美国晚了40年,但是我们要实现快速发展、跨越式发展,不断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我们团队始终是抱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有所作为的目标工作的。我们要占有的是“一片天地”,而不是“一席之地”。</p><p> 载人航天的发展是广阔天地。从世界航天的格局来看,除了中国外,也只有美国、俄罗斯有这样的实力和胆识向高科技的明珠——载人航天领域发起冲刺。同时,通过发展载人航天,也会牵引和带动整个航天事业的发展。</p><p> <strong>质量和可靠性贯穿载人航天任务始终</strong></p><p> 记者:航天,特别是载人航天是充满风险的事业。为了确保工程成功,在抓工程可靠性和质量方面做了哪些工作?</p><p> 袁家军:质量和可靠性,是我们事业的基石。没有安全和可靠性,载人航天将无从谈起。</p><p> 翻开世界载人航天的历史,惨痛的教训比比皆是。自1986年以来,美国的航天飞机就先后出现了两次重大失败,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也多次发生重大事故。“哥伦比亚”号是在航天飞机第128次发射时出现事故的,“联盟”号飞船在上百次执行任务后也出现了问题。这说明,质量、安全性和可靠性是一项难度极高的挑战。</p><p> 记者:是否可以说,技术的成熟并不必然带来安全性的提升?</p><p> 袁家军:技术的成熟与安全性有关,但技术的成熟度并不必然代表产品成熟。只有产品成熟了,才能真正保证安全性、可靠性。所以,抓质量、抓可靠性贯穿在载人航天任务的始终。</p><p> 首先是从思想上确立高的标准,我们提出了“零缺陷、零疑点、零故障”的“三零”要求。一艘飞船,有上万个部件,怎么做到“零故障”呢?这是一项很高的要求。我们以此为标准,通过“零缺陷”的质量意识、“零疑点”的工作标准,来实现飞行的“零故障”。</p><p> 其次是抓规律。航天55年的发展历史,实际就是一部不断探索规律、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应用规律的历史。对于载人航天这样一个复杂系统来说,不按照规律办事,不可能把任务完成好。我们现在开展的精细化管理,就是抓规律的具体体现。</p><p> 航天界有一句老话——细节决定成败。然而,看到和掌握细节,是一项很难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探索出了掌握细节的“七靠”方法——靠极端负责深入细节、靠科学方法聚焦细节、靠技术功底放大细节、靠充分实验吃透细节、靠程序手段检查细节、靠“数据包”量化细节、靠严格管理控制细节。</p><p> 细节必须用数据进行量化,决不能说“差不多”。“数据包”的使用,是我们质量管理中的一项创新。对于任何一件产品,从原材料、元器件、生产过程,到最终性能都进行一系列实验,获得的数据全部储存下来,从而实现100%可追溯。只有量化了每个细节,才能做到整个系统100%可靠。飞船系统研制的全国大协作中,直接间接参与的有30万人。所有人的工作数据,我们都能在第一时间拿出来。</p><p> 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严格按照岗位职责、照规章办事。实践中,我们推行了“表格化管理”,把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用表格进行明确。一旦出了问题,必须“归零”。不仅要技术归零,也要管理归零。</p><p> 从航天科技集团层面来看,抓质量和可靠性的方法有集智攻关、推广最佳实践、在更大平台探索规律以及加强把关等,从而为质量和可靠性提供了强大支撑。</p><p> <strong>航天人才团队向着国际一流迈进</strong></p><p> 记者:载人航天任务实施以来,我们看到了一批批人才的不断涌现,特别是年轻人才的成长非常迅速。在培养人才方面,航天系统有没有“速成”的办法?</p><p> 袁家军:人才队伍是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带出来的,不会自动出现。带队伍本身也是有规律的,航天人才培养可以总结为五句话——</p><p> 一是工程实践培养骨干。比如说,一下子分来了2000名大学生,他们之间3年之后就会出现极大的不同。谁在工程实践第一线得到了锻炼,谁的能力就会迅速提高。所以,我们现在的主任设计师一类的人才,都是在工程一线成长起来的,都属于型号任务的“主力部队”。</p><p> 二是长期积累培养专才。必须经过长期积累,才能吃透一个专业,掌握一个专业最核心的内容,成为真正的行家里手。</p><p> 三是一专多能培养将才。在掌握专业的基础上,还要实现多能,因为航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现在各型号的总指挥、总设计师,都是一专多能型人才,他们都是通过大工程锻炼培养出来的。</p><p> 四是艰苦砺炼培养帅才。实现重大技术跨越,必然包含无数挫折和汗水。航天帅才要有扎实的技术功底、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高尚的人格,这需要在艰难困苦中砺炼而成。</p><p> 五是重德修身成就大家。这是人才培养的最高境界,大家的思维特征、专业跨度、管理维度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但最重要的是崇高品德的养成。</p><p> 记者:人才的培养与国家航天成就的取得密切相关。对于此次交会对接任务和下一步更大规模的载人航天任务,我们准备好了吗?</p><p> 袁家军: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支高水平国际一流的航天人才团队,现在正向这个目标快速迈进。尚志、张柏楠、杨宏、刘宇、荆木春等一批领军性人才的涌现,都是在挫折和考验中磨练出来的。我为我们的团队感到骄傲。特别是与国际同行交流时,我会由衷地觉得我们的团队“很厉害”。</p><p> 国家信任航天、支持航天,给我们非常多的任务,这是人才辈出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我们这代人难得的机遇。今年,我们将进行25颗卫星、20枚火箭的发射,居世界第二位,这令许多国家的同行感到羡慕。有这么多的任务,也就意味着有这么多的创新平台。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上,我们将会获得无数的经验、信息和最佳实践来丰富自己。</p><p> 我国第一次搞对接,就全程实况转播,这在国际上是没有先例的。如果说航天人要学会用放大镜看问题、检查自己的工作,那么,这次交会对接就是全国人民、全世界拿放大镜检查我们工作。这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当然也存在风险,但是我们能够坦然面对。对我们来说,不管外界如何评论,我们都要把工作做到极致。</p><br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