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志成城绘“天宫”
2011年9月29日晚21时16分,<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目标飞行器于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作为整个载人航天交会对接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发射成功有着太多的意义。她所承载的与神舟八号、九号、十号飞船实现对接的任务,将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交会对接技术的完全突破与掌握。<p> 就在<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发射任务的筹备过程中,一项历时一年半,参与人数达数百人,网罗了中国久负盛名的创意团队、设计团队和制造团队的文化工程也适时启动,这就是“中国天宫文化工程”——运用中国传统艺术精华,诠释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载人航天科技,并通过独具中国特色的载体来传播中国的载人航天文化。 </p><p align="left"><strong>(一)文化工程——构想艺术与航天的邂逅</strong></p><p align="left"> 在<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与神舟八号成功完成首次交会对接的次日,记者带着“中国天宫瓶”的诸多问题,采访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相关领导,以及“中国天宫瓶”的项目策划人员。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浓的载人航天工程文化的气息,这使得记者对“中国天宫瓶”的认识和了解,首先融入到了载人航天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之中。</p><p> 据了解,多年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在狠抓工程研制建设和任务准备工作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对载人航天文化的思考、梳理和总结。而参加工程研制建设和试验任务的各个单位,也都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工作不断发展,形成了许多认识和实践方面的成果。较为直观的,就是其组织创作的各类文艺作品、设计制作的相关纪念物品、组织开展的各种科普教育活动等等,持续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如果说,工程早期由于当时所处的技术水平、任务成果和认识程度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积累,使得载人航天工程还不具备形成系统的文化层面的成果,那么,随着近年来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不断突破和跨越,载人航天精神的大力传播和弘扬以及载人航天队伍英雄群体的不断涌现,让载人航天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备了现实的基础条件。尤其是去年中央批准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立项实施,今明两年的三次交会对接任务将使我国突破和掌握载人航天三大基本技术,整个载人航天工程将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呈现出来。公众对于载人航天知识和信息的需求及理解相比以前大大增加,迫切需要在工程文化的高度上加以系统思考并做全方位的展现。同时,今年9月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对工程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这些,都给载人航天工程提出了一个紧迫而又严肃的课题,就是如何在国家文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下统一行动,在自身取得一个又一个科学技术里程碑的同时,更多考虑文化层面的深层次因素,更多整合社会各类文化资源,更多探索符合工程形象的方法手段,把载人航天高科技的理念和成就通过丰富多彩的方式传达给社会公众,从而达到宣传载人航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目的。</p><p> 党和国家关于文化建设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载人航天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迫切需要有一大批能够具备突出代表性的文化精品加以推动和促进,而“中国天宫瓶工程”之所以能够形成策划、设计并取得突破,正是得益于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载人航天文化建设是载人航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份,而付诸创作“中国天宫瓶”的行动,正是载人航天文化建设发展的趋势所然。</p><p> 据介绍,“中国天宫瓶”的项目设想,伴随着<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目标飞行器的研制而产生,此后的设计与制作也与<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紧紧相随,步步紧跟,完全围绕着<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紧张地进行。按照最初的设想,就是要通过这样一件作品,来体现载人航天事业的理念、核心价值观、精神、制度、成就等文化内涵,消除大多数人眼中对飞行器、运载火箭等航天产品“冷冰冰”、“远距离”等感受,用文化的元素来抒发人类对“天宫”的美好向往和赞喻。可以说,“中国天宫瓶”尝试的,是记载载人航天里程碑事件、刻画载人航天伟大精神、反映工程队伍精神风貌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载人航天文化建设的一次创新。</p><p> 来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思考和介绍,让笔者感受颇深。</p><p> 第一,首先要找到文化与科技有机融合的最好方式。目前来看,比较成熟的纪念品一般就是邮品、航天产品模型以及纪念币等,利用其它形式来诠释纪念意义的不是很多。经过反复讨论和磨合,最终确定运用陶瓷这个中国古老的艺术产品承载载人航天高科技题材的内涵。这种方式是第一次,是非常关键和基础的一步,意义重大。</p><p> 第二,要明确以何种形式和哪些元素才能完美地反映载人航天内涵。这个属于具体的艺术创作范畴,包括策划、创意、设计以及工艺制作等。经过设计师的精心设计,最终确定了以航天器外观为蓝本进行抽象和唯美化的设计,再运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绘画、书法与纹饰等文化元素来诠释载人航天文化内涵,使得最终产品产生震撼效果。</p><p> 第三,要克服试制和攻关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对于工艺美术大师来说,做传统器型得心应手,但是面对源自航天器的现代艺术造型, 往往需要更多的努力,就如载人航天工程上常说的设计与生产工艺要紧密结合。在制作过程中,推陈出新的设计方案直接给生产制作领域的工艺美术大师们带来了很多待突破的难题。回过头来看,中国天宫瓶确实突破了很多工艺难关,甚至每一笔每一画都有让人觉得非常难忘之处。</p><p> 第四,在文化精品产业发展的组织形式上要有新的思路和突破。大的方面讲,需要有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努力,需要文化市场各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与融合,需要对文化精品和商品作出科学合理的理解和界定。具体到这个项目上,就是要有一批诗书画名家、教授、工艺美术大师以及艺术机构和企业参与,这些热爱中国文化艺术又特别热衷于载人航天的群体同时加入至关重要。</p><p> 第五,要有更加严格的检验标准和目标预期。中国天宫瓶的每一个细节表现不但要符合设计要求,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而且在整体布局及色彩的搭配上都应有严格的标准;不仅要满足现在人们的观赏和收藏需求,而且要有“让它成为几百年后的贵重文物”这样一个远大目标。这和完成载人航天任务的目标标准是一致的,也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与中国载人航天今天所取得的成就和精神相匹配。</p><p> 随后,对于中国天宫瓶的总设计、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我国著名设计师马刚的采访,则使“中国天宫瓶”的设计思路与内涵进一步清晰展现出来。</p><p> “要完成这一项具有重大历史使命,而且旷日持久、耗资不菲的航天文化工程,绝非易事。如果不能唤起全国人民的共鸣,对参与者和航天人来说都会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中国天宫瓶如果研制成功,不仅会成为中国航天文化艺术领域文化精品的新标杆,而且还将成为中央美院设计团队、中国陶瓷行业的代表作之一。”</p><p> 从一个设计师的角度看中国瓷器,印象深刻的往往是古代瓷器。宋元明清,皆有其代表作。但到了近现代,鲜有能数得上的名瓷。所以,当笑傲天宫文化艺术中心和载人航天主管部门找到马刚,共同确定了中国天宫瓶要“以传世为目标,以弘扬载人航天精神、传播载人航天文化为根本,同时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创作思路,以及文化艺术与载人航天共同的理念——突破与跨越,他接受了这个设计任务。</p><p> 有了这样一致的思路和理念,“中国天宫瓶”的设计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科技与文化、现代与传统、继承与创新的更高要求。“细节的精益求精极大地升华了‘中国天宫瓶’的艺术价值,而‘中国天宫瓶’的另一重要价值,则是完美地体现中国的航天文化和成就。”总设计师马刚对记者说,“从深层次来说,‘中国天宫瓶’将是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结合得非常好的代表,因此无论是在策划、设计,还是在试制过程中,我们对每一个细节都要求精益求精、认真负责,像仙鹤在画面中的姿态、具体位置的最终确定,线条的粗细长短,空间架构,以及精神理念等等,没有一个细节不需要千锤百炼才能完成。”</p><p> “中国天宫瓶”的设计制作开始了一次重要尝试。作为一个开路先锋,既有过去成就的积累和结晶,也是将来发展的一个开端;未来载人航天文化建设的目光,将从这里投向更深更广的前方。</p><p> 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能风雨兼程。接下来留给“中国天宫瓶”创作团队的,是艰难的使命。</p><p> (二)方案初成——设计元素的结晶 </p><p align="left"> 根据任务安排,2010年5月,笑傲天宫文化艺术中心组织相关专家和工艺大师,在湖南醴陵等陶瓷基地开始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交会对接任务陶瓷艺术品”的设计、实验、试制等工作,半年内先后制作出十种器形、三十多个画面的作品共三百余件,其中两款传统风格的样品得到基本认可。</p><p> 2010年底主管部门及专家团队建议在此基础上全面提升创新,创作出与载人航天科技和载人航天精神相匹配的传世百年精品——中国天宫瓶。担纲此项重要设计工作的是以中央美术学院马刚和李志宏为首的团队,这个团队在过去几年里,设计了包括奥运会、世博会、中国高铁、虎年生肖、明清家具邮票等众多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文化符号作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但是,要运用陶瓷艺术表达载人航天的科技与文化成就的设计方案,不仅是这个团队,就是在全世界也从未有人涉及过。某种程度上,马教授及其团队以艺术的视角和独特的眼光审视载人航天领域,也是其设计方案脱颖而出和独具匠心的源泉之一。</p><p> 马刚及其团队,几次实地参观<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和神舟飞船研制产品,几赴釉下五彩发源地湖南醴陵考察制作工艺,经过2个多月的调研,在加深了解中国瓷器技法(如釉下五彩汾水)的基础上,探寻将航天科技、航天文化、传统书画、现代艺术与瓷器相结合的可行性。经过艰苦的艺术创作,于2011年2月形成了中国天宫瓶的设计方案。</p><p> 取形于“<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的造型,吸取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蕴含航天科技与精神的现代画面,全新创作的现代五彩云纹,翩翩起舞的十二只仙鹤……种种细节,成就了堪称精绝的上乘之作。看过设计方案的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方案能够实现,这不仅开创了一个瓷器设计的高峰,也将是瓷器创作的一个突破。</p><p> 一个马刚没有提到,但后来被证实的结论是,不仅设计方案推陈出新,其给瓷器生产制作所带来的革新力量也是前所未有的。“大师和专家们大多在从事传统瓷器的研究,并不是特别关注现代瓷器深度研发的事情。中国天宫瓶的成功,一定会突破瓷器传统的设计和制作套路,对釉下五彩未来的创新也具有指导意义。”</p><p> 独特的设计方案给初期的研制带来了许多困难,这项获得了一致好评的方案在器型制作、绘制、汾水、烧制上均陷入了困境。笑傲天宫文化艺术中心先后在几个城市的多家陶瓷生产企业寻找制作合作伙伴,尽管这些当地的陶瓷领军企业一开始都充满热情,并且信心十足地接单,但是仔细研究过设计方案后却都纷纷摇头,表示无法按设计要求完成制作任务。</p><p> 随着“<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发射的日益临近,留给“中国天宫瓶”的时间不断减少,如果不能赶在<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发射之前将其创作出来,其意义会大打折扣。于是,笑傲天宫文化艺术中心决定不计成本、不惜代价地在湖南醴陵选择五家釉下五彩瓷生产企业同时试制,并派人长期驻扎醴陵。</p><p> 湖南醴陵是一个人口仅20万的名城,素有“英才辈出”之美誉。包括李立三、左权、耿飚、宋时轮、程潜和陈明仁在内的革命先驱皆出于此。而让醴陵更负盛名的文化符号,就是醴陵的瓷器。在醴陵陶瓷史上,“釉下五彩”是一个熔铸着醴陵陶瓷辉煌的字眼。一百多年前,设在醴陵的湖南瓷业学堂通过创制五种高火性釉下颜料,在传统青花妆饰的基础上,生产出了全世界首批釉下五彩瓷。釉下五彩瓷问世后,以其瓷质细腻、画工精美、五彩缤纷、清雅明快、无铅毒、永不褪色等特点,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成为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又一个新成就。</p><p> 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醴陵釉下五彩瓷扁豆双禽瓷瓶和贵州茅台酒同获最高荣誉,为中国赢回了两枚金牌奖章。“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醴陵瓷从此名扬天下,“天下名瓷出醴陵”的美誉不胫而走。 作为全国三大古“瓷都”之一,醴陵陶瓷一直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解放后生产工艺日益进步,产品质量得到业界公认,六七十年代的“毛瓷”就声誉鹊起。之后,醴陵釉下彩瓷又多次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出访礼品走出国门,成为收藏精品,为瓷器故乡中国争得了美名。</p><p> 国瓷的历史及文化底蕴,让主管部门、笑傲天宫文化艺术中心和中央美术学院的设计团队共同决定将中国天宫瓶的制作地选在醴陵。</p><p> 经过2个月的试制后,有三家企业拿出了“中国天宫瓶”的试制样品。但是,远远没有达到设计要求。随后,三家企业均表示无法完成,不愿继续进行下去,其中一家总经理甚至无奈地说:“就是给再多的钱也做不出这样一件来”。这三家企业的最后评估结果是,研制成功的可能性仅为百分之一。</p><p> 对于笑傲天宫文化艺术中心主任简一平来说,这无异于晴天霹雳。但他也深知,但凡做一件可以传承的艺术品,都要经历或多或少的艰难。接受采访时,简一平坦言那段时间的煎熬非常痛苦。好在那段时间他关注到了乔布斯。“能把苹果手机做成艺术品,乔布斯的精神值得学习。”一定程度上,精益求精和锲而不舍,也成了简一平研发中国天宫瓶的目标与动力。</p><p> 经过一个多月的寻找和洽谈,一线曙光终于出现。在最为关键的时期,对航天充满向往和热爱的湖南元诏瓷业有限公司挺身而出:“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性,我们也愿意接受!”消息传到到北京,对于久候的主管部门和设计团队来说,堪称巨大的喜讯。</p><p> 实际上,与其说是作为釉下五彩骨干企业的元诏瓷业对制瓷工艺的一次攻坚,毋宁说是源于马刚、简一平等人对航天文化的热爱感动了他们。最终,笑傲天宫文化艺术中心、中央美院马刚团队与元诏瓷业一起,开启了一次艺术攻坚战役。随后,总设计马刚马上派首席设计师李志宏等奔赴醴陵指导,并对每个环节进行辅导。中国载人航天主管部门的同志也亲临湖南进行调研,期望能在<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发射之时,为全国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p><p align="left"> (三)攻关战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p><p align="left"> 从第一次湖南考察,马刚就已经开始在醴陵物色高端瓷业生产厂家和艺术大师,希望能将<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神舟八号交会对接的辉煌历史时刻,通过醴陵釉下五彩加以呈现和诠释。在马刚心里,还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将中国传统艺术、工艺与现代科技的突破融合为一”。</p><p> “方案中的画面,已经超出了既有醴陵绘瓷工艺的限度。从器型到细密的云纹,再到画面中大面积的地球蓝、太空蓝,我们都无法完成!”实际上,这种答复的画外音是,方案的难度和所需的时间、研发成本,绝非一蹴而就,它需要调动从设计到研发,从大量试制再到标准制作等各个环节的力量,而且最终能否成功都是未知数。</p><p> 面临自己的方案不能实现的答复,马刚备感焦虑。此前,他已经调研了众多的瓷器厂家,在团队内部已经形成了共识,如果能用传统的釉下五彩来实现中国天宫瓶的设计理念,对于中国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和现代陶瓷艺术的创新,都是一次难得的探索机会。</p><p> “即使是靠现有的订单,我们都可以做到衣食无忧。但马刚的方案在设计上与工艺上对釉下五彩带来的全新挑战和体验,促使我们难以拒绝。”元诏瓷业接受这个从经验上和理论上几乎难以完成的任务后这样思考。随即,一场攻关战役即告开始。包括多位工艺美术大师在内的数十人的攻关队伍立刻就位,以尽快完成中国天宫瓶——这件工艺与艺术的至臻之作。</p><p> 八十五岁高龄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李日铭说:“对一款作品组织如此高规格的研发团队,不仅在元诏瓷业的历史上从未有过,在醴陵釉下五彩的历史上也罕见。”走进元诏瓷业的一间工作室,五张办公桌,清一色干净的白大褂,十几个工作人员聚精会神地进行着绘瓷工作。在一位工作人员手中擎举着的瓶身上,一只栩栩如生的仙鹤就要绘制完成。她揉了揉疲惫的眼睛,用毛笔蘸一下粉彩,继续描绘。细心的人会发现,每张办公桌上,都摆放着具有消除疲劳作用的眼药水。这是8月中旬的一天,中国天宫瓶的创作已经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刻。记者的造访,并没有打乱匠师们的工作节奏,甚至在观摩的一段时间里,他们都没有抬头看一眼谁在身后。对于这些已经奋战了数月之久的工艺师傅来说,时间意味着一切。工作室的墙上,是用水笔写着的每道工序的最迟完成日期。</p><p> “中国天宫瓶一定不能晚于<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的成功发射”。在黑板的最后一行,一句俨然军令状的突出字体,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巨大的挑战已经拨紧了每个人的神经,尽管最后的发射日期还未确定,但<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已如箭在弦上。中国航天文化的结晶——中国天宫瓶究竟能否按期完成?能否与<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共同记载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篇章? </p><p> 行百里者半九十,方案的优越并不代表最终的作品能尽如人意。工期的不确定和诸多的背景因素,也决定着中国天宫瓶的价值。不管是总设计师马刚和他的团队,还是奋战在研制一线的笑傲天宫文化艺术中心和醴陵瓷业的精英,大家彼此心照不宣的事实是:如果不能在<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发射之前完成技术攻关,那么中国天宫瓶的历史意义将大打折扣。与<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发射紧紧相随的“中国天宫瓶”工程,已经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包括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笑傲天宫文化艺术中心、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团队等众多机构与个人,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投入其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过去陶瓷研制所难以想象的。加班加点对于设计者与研制者而言,早已经是常态。经过多轮修改提升的设计方案与令众多瓷器生产大厂望而却步的工艺难度,使中国天宫瓶的研制,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它的成功与否,代表的不仅是醴陵釉下五彩工艺能否实现世纪突破,也决定中国现代瓷器艺术的又一次创新能否成功,并得到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认可。</p><p> 就在这个期间,为了确保<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的成功发射,9月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宣布,原定于8月中下旬发射的<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调整至9月下旬。这对于苦苦鏖战的中国天宫瓶研制工作来说,无疑是件利好消息。因为紧锣密鼓进行着的研制工作尽管屡有突破,但赶在八月底之前完成彻底的技术攻关已经几无可能。事后,马刚坦言,<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发射的延期,的确给“中国天宫瓶”的全面技术攻关带来了一丝希望。</p><p> 9月5日、10日和20日,三批阶段性成果的“中国天宫瓶”分别放在了总设计师马刚的工作台上,这也是近百名设计人员与研发人员奋战了一年多的战斗成果,中国瓷器史有可能因此而翻开新的一页。</p><p> “翱翔的仙鹤栩栩如生,天宫画面美轮美奂,高超的汾水工艺,前所未见的器型……”看着自己设计的作品,这一切都让马刚喜在心头。突然,马刚的视线定格在了祥云与太空的画面上:纹理与设计方案相比略微显粗,太空蓝亦有些许失真。对于奋战了几百个日夜的设计者而言,这一点小小的瑕疵究竟意味着什么,或许只有设计者内心明白。</p><p> 接受记者采访时马刚表示,中国天宫瓶的设计图中难点之一便是“现代五彩云纹”,细密的云纹通过肉眼分辨尚有困难,更何况是采用全手工绘制。而大面积的地球蓝、太空蓝,也是画面浑然天成的极其重要的因素。马刚眼里的两大难点,即中国天宫瓶的最为抢眼之处,在成型样品上的呈现并不尽如人意。</p><p> “或许在外人看来,样品已经合格,并足以和现有的釉下五彩精品媲美。但在精益求精的设计者眼里,部分细节的差强人意仍等同于失败。”马刚说。几千里之外的醴陵制作团队也抱有同样的想法。最后的决策是:继续攻关,宁可延期,也不让“半成品”问世。他们再开动员会、全体人员团结一致,责任分工到每一个细节,首席设计师李志宏再到制作第一线解决问题。</p><p> 创作者们给中国天宫瓶的定位是“划时代的传承百年瓷”,中国天宫瓶的内涵之丰富可想而知。</p><p> 对于具有悠久历史与文化底蕴的醴陵瓷业,中国天宫瓶无疑是一个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工程之一。几乎没有一项工程完成得如此艰难。如果说此前醴陵瓷业研制大多是由工艺美术大师主要完成,那么处于最后攻坚中的中国天宫瓶,则是由多位高年资的器型制作师、工艺美术师、高级烧制师傅以及陶瓷艺术大师等百余人的团队共同来完成,不同的环节选择最优秀的人,多位艺术大师和员工放弃了休假时间,从早到晚奋战在车间第一线。</p><p> 时间已经被精确到小时来计算。而他们等待的,正是中国天宫瓶最终破茧而生的辉煌时刻。</p><p align="left"><strong>(四)“中国天宫瓶”问世——瓷器艺术的新巅峰</strong></p><p align="left"> 9月28日这一天,对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航天人来说,又是一个忙碌的日子。因为第二天,<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目标飞行器即将发射升空,发射前事无巨细的筹备工作和航天人内心无比期待的心情,都让他们绷紧了神经。</p><p> 同一天,湖南醴陵元诏瓷业的工厂里,也同样是热火朝天的忙碌场面。几乎所有的员工,都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着30余件最新一批的中国天宫瓶样品的问世。因为按照中国天宫瓶“传世百年”的目标要求,此前的五百多件样品均被摒弃,无论是以马刚领衔的设计团队,还是精英汇集的数百人制作团队,都期盼在这一批样品中火中取宝,有“堪称完美的作品”诞生。</p><p> 紧张的气氛环绕在湖南醴陵的上空,也环绕在北京策划、设计团队的周围。经过1380度的高温烧炼,在全体员工热切的注视下,30余件作品缓缓出炉。可喜的是,有两件脱颖而出,符合设计要求。元诏瓷业沸腾了,两百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终于获得了回报,这是一份期待已久的满意答卷。</p><p> 很快,两件样品马上包装好,搭乘当日下午16点长沙飞北京的航班,送到中央美术学院和载人航天主管部门。作为中国天宫瓶的总设计师,中国天宫瓶在路上的这几个小时,马刚比任何人都心急如焚。因为,此时距<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预定发射时间只有20多个小时。</p><p> 晚上19点30分左右,两件样品终于从首都机场直接送到了总设计师面前,经过一遍又一遍的检验,颇为严肃的马刚终于露出了微笑。这种微笑,只有他的设计团队才能充分理解:每当一件设计方案得到完美实现的时候,他们才会看到马刚这样的表情。</p><p> “合格,马上送到笑傲天宫文化艺术中心,转送主管部门验收!”马刚大声对助手说。9月28日晚22时许,主管部门在发射前的百忙之中取走了这两件非常特殊的样品。9月29日上午,经主管部门和专家验收,中国天宫瓶研制成功,圆满完成试制任务。消息传来,“中国天宫瓶”的研发团队和湖南醴陵制作基地全体人员有着更为刻骨铭心的欣快,如释重负,欢庆鼓舞!</p><p> 当晚,<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目标飞行器发射圆满成功,全国人民欢呼雀跃!“中国天宫瓶”研发团队的每个人都有着更为深刻和特别的感受,他们的工作与<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任务同步,成果与之息息相关。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是伟大的中国载人航天科技和精神每天支撑着这只团队前进,直到取得最后的成功!</p><p> 览视中国天宫瓶,无法不为凝结其上的中国元素而振奋。</p><center><strong>中国天 宫</strong> <p align="center">扶栏漠畔,</p><p> 冀望凌霄箭。</p><p> 又是千军齐奋战,</p><p> 托举“天宫”高炫。</p><p> 信步星际遨游,</p><p> 长歌飞纵九州,</p><p> 待与神舟结侣,</p><p> 华夏更现风流。</p><p align="left"> 这首《清平乐•中国天宫》,是由工程主管部门的同志起草、我国著名词作家闫肃修改的集体创作作品,由前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书写,铭记着中国人傲然巡视宇宙的自豪之情。这幅聚力集智的作品,最终通过釉下五彩汾水工艺,形诸“中国天宫瓶”之上。</p><p> 从中国天宫瓶的诞生阶段来看,似乎每一个节点,都伴随着一次重大的航天突破:研制过程中,<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筹备发射;9月29日研制成功通过验收时,<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正蓄势待发,并于当晚成功发射;11月1日,神舟八号发射成功时,传来主管部门和多个艺术机构的高度赞誉;11月3日<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与神舟八号首次交会对接时,一次遍邀业界名家的“中国天宫瓶研讨会”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实际上,这种与重大航天事业进步相吻合的趋势,仍在延续。</p><p> 11月16日,也就是神八返回舱返回的前一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交会对接任务陶瓷艺术品—中国天宫瓶研讨会”在古城长沙隆重举行,与会者均为业界的重量级专家。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宁,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李人中、李日铭、唐锡怀,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田申,醴陵釉下五彩陶瓷艺术文化研究专家刘放年,湖南陶瓷研究所研究员彭毅等众多名家均对中国天宫瓶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 </p><p> (五)聚力集智——一项众志成城的事业 </p><p align="left"> <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发射时,马刚教授、简一平主任获邀到酒泉中心观看发射,身临其境地体验了一次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那一刻,作为炎黄子孙,自豪感油然而生。”马刚接受采访时表示,那一刻他才真正体会到那么多人,那么多团队做一件事情的荣耀感,也深感中国天宫瓶任务的重要性。</p><p> 11月21日,神舟八号返回舱开舱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在开舱仪式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文宝宣布 “中国天宫瓶”正式发布,并宣布“为了纪念这件作品的问世,我们将把第0921号作品,以及在神舟八号飞船上搭载的设计图稿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p><p> 随神舟八号返回的,还有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专门为“中国天宫瓶”制作的相对应的搭载证物。就在这次发布仪式上,总设计师马刚和笑傲天宫文化艺术中心简一平主任为“中国天宫瓶”正式揭幕。揭开红盖头的一刹那,“中国天宫瓶”的真容令全场“惊艳”:镁光灯不停闪烁,赞叹声此起彼伏……包括总装备部副部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牛红光,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王兆耀和杨利伟,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徐延豪、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韩永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袁家军等二百余人及各大媒体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p><p> 随后的几天里,全国各大通讯社和报纸、电视台、电台、网站,以及港澳台地区和海外的多家媒体对“中国天宫瓶”的正式问世进行了集中报道,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p><p> 一项凝聚航天文化的伟大工程,一件足以传世的现代瓷器精品,在数百个日日夜夜的奋战后终于得以问世,参与其中的人员欣喜之情自然难以言表。因为从方案最初策划时就已经明确了“传世百年”的理念,所以,“中国天宫瓶”项目团队都希望达到收藏乃至珍藏的级别,通过这个瓷器来流芳百世,进而将中国载人航天成就和精神流传百年。而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则凝结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领导、科学家、航天英雄以及国家级的创意、设计、制作的精英和机构太多的心血, 还得到了很多热心关注中国载人航天的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最终才诞生出这个足以用“惊艳”来形容的作品。</p><p> 来自主管部门的评价意见是:看过中国天宫瓶之后,都觉得在创新角度上眼前一亮。尽管此前也都看过作品的设计稿和效果图,但没有想到制成的样品会如此漂亮。尤其对于航天人而言,仿飞行器造型的中国天宫瓶给人带来的感觉简直可以用震撼来形容。同时,也希望全社会能够理解、认识、挖掘这个产品的内涵。</p><p> 一个不得不再次提到的机构是笑傲天宫文化艺术中心,从始至终负责中国天宫瓶研制全过程,不但任务和责任重大,而且在前期调研、研发和试制方面的投入达到数百万元。众所周知,精品瓷器除了优秀的策划、新颖的创意和完美的设计,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一个是研发,另一个就是试制。因为这两方面的投入,往往决定着最终创新能否成功实现,产品能否面世。一个未知的因素是,如果作品最终不能成功,则意味着前期的投入都将付诸东流。实际上,这也是马刚所说的,“近年来很少看到优秀的现代瓷器”的原因。</p><p> 如果没有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和对航天文化的执着,笑傲天宫文化艺术中心怎会一如既往助力航天,以传播航天文化为己任?如果不是对航天事业的的热爱,马刚的设计团队,怎能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地修改设计方案?</p><p> 对于中国天宫瓶的成功研发,马刚将原因归结于国家经济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这个阶段,往往容易做一些大事情。”而对于专家和社会各界对中国天宫瓶价值的肯定,马刚则坦言,这是源于各个团队在做这个事情时,“不急功近利,而是考虑不仅能使很多中国人喜爱称赞,而且也能让世界为之瞩目,使其广为流传。只有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才能传世,我对此充满信心。”</p><p> 中国天宫瓶的问世,亦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简一平表示,最近笑傲天宫文化艺术中心收到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和电子邮件。其中有博物馆、艺术中心、地方政府部门和军队、企事业单位等纷纷表示为“中国天宫瓶”所吸引,要求能够在自己的场馆展示“中国天宫瓶”;还有电视台、高端购物商场、大型购物网站希望参与销售;也有很多个人要求收藏。</p><p> 很少有一件艺术作品刚刚问世就能获得这么多受众和机构的青睐,这体现了中国天宫瓶巨大的艺术魅力。权威的瓷器专家评审团队给出了专业性的鉴定:“中国天宫瓶艺术地再现和刻画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交会对接任务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和伟大壮举。它将国瓷艺术与航天科技、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完美融合,以‘国瓷载体、艺术搭载’的形式充分诠释了航天文化和航天精神,铭记着人类征服宇宙与中国科技腾飞的自豪。中国天宫瓶不仅是一篇纪念大事的史志,还是一件凝结着多位艺术家智慧的传世艺术精品,其现代、国际化的设计视野、独一无二的造型、全面创新的制作工艺、前所未有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水准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特约通讯员 张兴军)</p></center><br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