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集团代表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p align="left"><strong>创新为本 抢占国民经济战场</strong></p> 3月5日的人民大会堂,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科技创新时,特别提到2011年<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和交会对接,并称其为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p> 这段话,让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两会代表委员们振奋不已——</p><p> “当总理提到我们航天所取得的成绩时,我非常激动,今年国人最期盼的航天大事非神九成功发射莫属了。”电话的另一边,全国人大代表、六院院长谭永华高兴地说;</p><p> “听到这样的表述,骄傲、自豪是毋庸置疑的,过去的加班加点都是值得的。”平时话不多的全国人大代表、一院某型号总设计师祝学军,从大会堂出来后,依然没能从兴奋的情绪中走出来;</p><p> “这对于航天人是非常大的鼓舞。”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戚发轫说,“以后我们还要做得更好!”</p><p> 同时,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等内容,都与中国航天未来发展方向高度契合,也引来航天代表委员的热议。大家或建言献策、或冷静分析,话语中透露出对我国早日成为航天强国的期待。</p><p> <strong>航天生命力在于科技创新</strong></p><p> “航天技术是买不来的!”</p><p> 就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全国政协委员、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非常认同,“没有科技创新,中国航天就很难发展。”</p><p> 这番话,也是历代航天科技工作者的心声。</p><p> 钱学森的系统工程思想是指导航天发展的一盏“明灯”。“该思想的一大‘灵魂’,就是系统集成创新。”马兴瑞一语中的。诸如载人航天工程、<strong><strong>探月</strong></strong>工程、北斗二代导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的顺利实施,正是通过系统集成创新来推动的。</p><p> “听完政府工作报告,我作为航天人,深感压力巨大。”全国政协委员、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包为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p><p> 但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中国要迈入航天强国行列,仍受到一些因素制约。“其中,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培育是首要因素。”包为民说,中国的载人航天虽然都是自主研发的技术,但在一些尖端科技上还是与世界航天强国存在差距。“虽然国外在航天技术上实行严密封锁,但技术路线仍然可以为我们所借鉴。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创新。”</p><p> “得有忧患意识,看到成绩的同时,更要看到差距。”戚发轫特别提到,要想创新,就需要耐得住性子坐一阵“冷板凳”,不能急功近利。“必须通过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坐十年八年的‘冷板凳’。”</p><p> 作为型号战线的领军人物,祝学军也非常关注报告中关于创新的内容。她表示:“我们应该密切关注国家今后可能会出台的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和技术创新投入的相关政策,并深入研究如何真正提高研发和技术创新水平,从而使中国航天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p><p> <strong>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渗透</strong></p><p> “现在国家呼唤航天科技为国民经济服务,党中央对航天寄予重望。”全国政协常委栾恩杰院士的话,引来航天代表的共鸣。</p><p> 对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谭永华认为,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发展也应该坚持“航天特色”。“我们只有立足航天,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才能将这个产业做优做强。”</p><p> 报告提出,2012年的中国经济将放缓增速。对此,谭永华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国家在7.5%的经济增速目标下,产业政策“有保有压”,即“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压”过剩的传统产业。而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大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需要加大力度不断推动发展。</p><p> 过去两年中,包为民与其他政协委员随栾恩杰一道,对军工企业如何寓军于民、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进行了相关调研。他指出,集团公司还是要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推广航天技术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渗透。</p><p> 就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制止太阳能、风电等产业盲目扩张”的内容,包为民表示:“在一些瓶颈技术难题(如蓄能问题等)没有解决好之前,这些产业不能盲目铺开建设,需要冷静地思考如何实现科学发展。”</p><p> 航天技术“站得高、看得远,服务面广”,在为国人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惠及全球人民。当前,集团公司正在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为众多发展中国家提供商业发射服务、整星出口服务、天地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等。</p><p> 正如马兴瑞所说:“在国际化竞争中,集团公司代表的是国家。通过我们的航天技术服务全球,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一个标志。”</p><p> “中国的航天科技工业要在继续完成空间探索任务的前提下,加强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并提升中国航天技术的国际竞争力。”憧憬未来,马兴瑞给出了中国航天的发展方向。(陈立 杨蕾 李冠礁)</p><br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