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人与气象人携手开拓中国气象卫星发展之路
<p>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开始接收并利用国外的气象卫星资料,同时研制自己的气象卫星。如今,中国气象卫星事业已走过了40多年的发展历程,并已成功发射12颗气象卫星,目前有7颗卫星在轨稳定运行。</p><p> 4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支持下,我国几代航天人和气象人攻克了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取得了一项又一项重大突破,实现了我国气象卫星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跨越,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自主的气象卫星发展道路。中国风云卫星逐步完成了从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的转变,形成了高、低轨稳定运行的立体业务格局,实现了业务化、系列化的发展目标。</p><p> 曾经根本不把中国气象卫星放在眼里的西方发达国家也不得不对风云卫星刮目相看。鉴于风云系列卫星的成功稳定运行和效能的发挥,世界气象组织已将风云系列卫星纳入全球业务应用气象卫星序列,我国风云气象卫星已成为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的重要成员,与欧美的气象卫星一起,形成了对地球大气、海洋和地表环境的观测网,中国气象卫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正逐步提升。</p><p> “要搞我国自己的气象卫星”</p><p> 1960年,美国第一颗气象卫星上天证明可以利用卫星观测云雨变化。1969年初,由于我国受强冷空气侵袭,致使华东、中南广大地区有线通信全部阻断,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1969年1月29日,周恩来总理高瞻远瞩地提出,“要搞我国自己的气象卫星”。</p><p> 我国气象卫星事业的发展,一直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与关怀。周恩来总理曾在1970年2月亲自批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文件,下达了研制气象卫星的任务。1972年3月,气象卫星研制正式纳入国家计划。</p><p> 粉碎“四人帮”后,国家曾对国民经济计划进行了几次大的调整,包括减少基本建设投资,甚至减少军费。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不但保留了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的研制,而且还新增了研制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的计划。</p><p> 上世纪90年代是气象卫星发展的关键性跨越时期,国务院批准通过了《“九五”后两年至2010年我国气象卫星及其应用发展规划》,并决定设立专项资金来支持气象卫星的发展。</p><p> 2000年9月,国防科工委上报的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研制立项请示得到国务院批准。</p><p> 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气象卫星系统建设,“特别是要保证气象卫星研制、开发和运行的经费”。</p><p> 2008年5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风云三号卫星成功发射及第一张云图接收情况报告上做出重要批示。</p><p> 胡锦涛强调,“要依靠先进科学技术手段,提高气象预报预测能力,搞好各项气象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福祉作出更大的贡献”。</p><p> 温家宝总理指出,“抓紧风云三号a星业务运行和应用,做好气象保障和防灾减灾服务”。</p><p> 2009年12月11日,温家宝总理就气象卫星的发展指出,“风云卫星还要发展,我们国家要成为世界上卫星探测的先进国家。有了风云卫星,我们才能够掌握科学技术,在国际上才能有话语权,才能更好地为气象服务;有了风云卫星,在应对气候变化上,我们才能有准确的科学数据。下个十年,风云气象卫星还要有大发展”。</p><p> “离百姓最近的卫星”</p><p> 在我国民用遥感卫星中,气象卫星效益发挥最好、应用范围最广,被誉为“离百姓最近的卫星”。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曾表示,风云气象卫星已经在天气预报、气候预测、自然灾害和环境监测、科学研究等多个领域,以及气象、海洋、农业、林业、水利、交通、航空和航天等多个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为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p><p> 风云系列卫星投入业务运行,带动了我国的气象卫星及卫星应用进入成熟发展阶段,逐步形成“业务稳定可靠、产品适用定量、信息充分共享、服务优质高效”的应用格局,使气象卫星的应用深度和广度明显提升,在政府决策、防灾减灾、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显著作用。</p><p>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占各类自然灾害的70%以上。据统计,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导致的受灾人口约6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gdp的3%~6%。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气象卫星也因此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部分。</p><p> 自从1998年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投入运行以来,影响和登陆我国的台风无一漏网,对减少台风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自1988年开展火情监测以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每年向森林、草原防火部门提供数以万计的火点信息,对历次重大火情都进行全程监测服务。</p><p> 2011年2月28日,风云三号a星和b星双星携手,分别在12时和14时卫星过境时,监测到了发生在云南丽江的火情,有关火情情况及时传送到有关部门,对扑灭大火发挥了重要作用。</p><p> 对干旱监测,气象卫星也具有显著优势。在2009年西南5省严重干旱、20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等旱情发生过程中,气象卫星对旱情变化连续监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说:“风云气象卫星观测范围较大、多种仪器配合等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气象工作者仿佛多长了一只‘眼睛’。”</p><p> 此外,气象卫星遥感信息还广泛地应用在对暴雨、冰雹、大风、龙卷风和寒潮等天气情况的监测和预报,在对积雪、水环境、湖泊蓝藻、海冰、全球臭氧、空间天气等的监测和预报中,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去年3月发生在日本的地震、海啸以及随之而来的核泄漏危机,都没能逃过风云气象卫星的“眼睛”,它所记录下来的数据成为气象服务和有关部门决策的重要信息支撑。</p><p> 此外,在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中,在汶川和玉树特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突发性自然灾害救灾服务中,风云气象卫星都功不可没。</p><p> 目前,风云气象卫星资料已在全国数千个用户应用站得到广泛应用。据不完全估算,2010年气象卫星投入产出效益比达到了1:50,气象卫星已经成为我国民用遥感卫星中应用范围最广、效益发挥最好的卫星系列之一,为我国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p><p> <strong>融入世界大气象</strong></p><p> 风云二号卫星总设计师李卿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为了彻底改变依赖外国卫星、看人脸色的局面,我们航天人和气象人最大的心愿就是不管有多大的困难,一定要尽快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气象卫星。无数航天人和气象人为了我国气象卫星事业呕心沥血。航天人与气象人在实验室里、荒漠草原,披星戴月、白手起家,为梦想奋力拼搏。</p><p> 我国气象卫星发展初期历经坎坷,风云一号、风云二号寿命不长。</p><p> 当时有人提出,接收并使用国外气象卫星的数据;还有人提出,花钱购买欧美国家的先进载荷。但是,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航天人和气象人没有气馁,没有动摇,始终坚持走国产化气象卫星的发展道路。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在研制过程中突破了多项国际先进的关键技术。</p><p> 2011年5月26日,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b星正式投入使用。与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相比,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实现了五大技术突破,即从单一遥感成像到地球环境综合观测,从光学遥感到微波遥感,从公里级分辨率到百米级分辨率,从国内接收到极地接收,从单星观测到双星组网观测,填补了国内卫星平台、有效载荷研制等方面的技术空白。可以说,无论从探测手段、探测能力还是性能指标等方面来看,风云三号卫星都较“风云一号”有新的突破和跨越式的发展。在从第一代气象卫星“风云一号”、“风云二号”向第二代气象卫星“风云三号”、“风云四号”的跨越中,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技术已经达到了国外同类卫星的先进水平,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同时拥有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和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确立了我国在地球观测领域的国际地位。</p><p> 今年1月13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4颗业务型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f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该卫星的成功发射,进一步增强了我国风云二号系列气象卫星在轨连续、稳定运行的可靠性,满足了“双星观测、互为备份”的业务要求,为我国及周边国家、地区的天气观测、气象预报以及减灾防灾发挥重要作用。</p><p> 目前,接收中国风云气象卫星资料的国家和地区已有近百个,美国、欧洲、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国的气象与环境部门、大学和科研院所,都接收和利用我国风云卫星的资料。</p><p> 风云卫星数据的国际交换和广泛应用,获得了国际各气象研究组织,欧美及周边等国家和地区业务运行部门的高度评价,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显著地提升了我国在全球观测领域中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p><p> 未来十年要发射13颗气象卫星</p><p> 未来十年,我国将进一步完善风云卫星系列,提升长期、连续、稳定的业务服务能力,在质量和效益上取得长足的进步。随着气象卫星技术的不断成熟,人类在和大自然的和平共处中将获得更多的主动权,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p><p> 近日,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获悉,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已进入初样研制阶段,其探测功能、技术性能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预计将于2015年前后发射首颗试验星。“伴随着‘风云四号’的发射、经过试验星验证并最终投入业务运营后,其探测精度、定量化应用水平将能够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中国气象局卫星气象中心风云二号和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张志清日前表示。</p><p> 与风云二号系列气象卫星相比,风云四号系列气象卫星将发生很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四高”,即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探测灵敏度、高辐射定标精度,“两全”即可以实现全天候、全天时对地观测,以及多要素探测,如闪电和空间环境监测。未来十年,我国计划发射13颗气象卫星,无论在规模和质量上都将有长足的发展。2015年前,建立以风云二号、风云三号系列卫星为代表的高、低轨道双星业务观测网;到2020年,实现静止气象卫星的升级换代,实现极轨气象卫星上午星、下午星和降水测量雷达星三星组网观测,在自然灾害、环境、农业、生态、海洋等方面的监测能力将明显加强;2030年前,实现我国第三代太阳同步和静止气象卫星的组网观测,形成全球观测系统。</p><p> 届时我国气象卫星将在提高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安全以及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发挥更显著的效益。(刘淮宇 李冠礁)</p><br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