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g001 发表于 2016-11-22 18:17:56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严把神十质量关

随着神舟十号的成功发射,神舟飞船家族已经从神舟一号发展到了神舟十号。从神舟一号的蹒跚学步,到今天的矫健飞奔,透过中国航天聚光灯下的成功,背后还有哪些成功经验呢?这些经验对于中国航天长远发展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呢?<p>  <strong>若干项技术改进</strong></p><p>  根据工程总体要求,神舟八号、神舟九号与神舟十号都是同一批次投产,神舟八号与神舟九号的成功已经充分验证了产品的稳定可靠。尽管如此,为了确保顺利完成神舟十号任务,在今年发射的神舟十号上,设计师们还是进行了一些技术改进。</p><p>  “和神舟九号相比,神舟十号进行了多项技术改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包为民院士介绍,本次航天员在轨时间从神舟九号的12天延长到15天,对接的形式为三次交会、两次对接和一次绕飞,任务的变化就需要对飞船进行相应的技术状态改进。</p><p>  同时,为进一步提高飞船的可靠性,神舟十号进行了多项可靠性完善,这包括其他型号中出现的一些质量问题,也在神舟十号上进行了举一反三,如:生命保障系统、舱内设施等改进,让神舟十号更加安全可靠。</p><p>  <strong>严把改进质量关</strong></p><p>  在采访包为民时,他顺手从抽屉里拿出厚厚一摞神舟十号相关材料,这些材料如同抽丝剥茧,详细分解了神舟十号的各个部件、分系统、系统。而正是这种事无巨细的分析、审查、验证,为神舟十号加上了一道道安全门。</p><p>  面对这些技术改进,研发人员从源头上寻找可能存在的质量隐患。通过对设计的仿真分析,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消除了新的技术改进带来的风险;通过对系统单点的故障分析,加强对产品的检测和严格的过程控制等保障措施,确保了产品工作可靠。</p><p>  为了确保这些改进万无一失,研制单位对神舟十号试验验证的全面性进行了严格审查。除了对神舟十号进行审查以外,还要将其和运载火箭、回收场、空间实验室等其他系统结合起来进行审查。</p><p>  同时,研制单位还复查了整个研制过程的质量管理,对偏离和超差的控制、质量复合复算、质量问题的归零、技术状态变化风险的控制、单点失效等方面,对照出厂准则进行了重点审查。</p><p>  在神舟十号发射之前,科研人员还为在轨运行的<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进行了“体检”,密切监控<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的在轨状态。“<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已经在轨飞行一年多的时间,它的在轨状态关系着本次任务的成败。”包为民告诉记者,其实,这些都只是严把此次任务质量关的一部分,并且,这些分析、审查都是按照制度进行的“规定动作”。</p><p>  <strong>制度健全是根本</strong></p><p>  一次次神舟飞船发射的成功、一个个航天员翱翔太空……共同构成了中国航天一幅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与之相对应,在中国航天一次次成功的背后,是一次次经验的总结,航天人在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中国航天应对高密度发射的质量管控体系。</p><p>  目前,集团公司在航天器研制生产过程中,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全过程质量管控体系。比如对神舟十号的审查,首先按其组成,由型号设计师系统组织对配套的产品逐级验收审查;在此基础上根据每次任务的特点开展一系列专题审查,并且按照厂/所、院、集团公司三级分别进行。这种纵横交叉的审查可最大限度地将隐患消除在出厂之前。</p><p>  和一次次宇航任务的成功相比,更重要的是,中国航天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把关已逐步形成了规范。这种规范化的质量管理活动,就是航天质量文化不断进步和完善的体现。按照标准进行质量管理,为型号成功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p><p>  随着中国航天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协单位参与航天型号的研制,在包为民看来,这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要通过规范化的质量管理,产品的质量可以得到有效控制。所以,规范化的质量管理,将有力推动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也必将成为支撑中国航天走向更加辉煌的保障。(陈龙)</p><br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严把神十质量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