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nmz 发表于 2016-11-22 18:22:44

环境一号AB卫星在轨运行五年助力减灾环保

我国作为世界国土面积第三大国,自然环境复杂,人民的生产、生活容易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平均每年灾害对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2500亿元。<p>  2008年9月6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抓总研制的环境一号a/b卫星的成功发射,开创了我国环境减灾卫星领域的新纪元。至2013年9月6日,环境一号a/b卫星已经稳定运行五年。</p><p>  截至2013年8月,环境一号a/b卫星共安排工作计划294期,其中应急计划33期;安排a/b星成像共10680轨,实际有效成像率达97%;此外,还为泰国的ka通讯载荷安排试验12轨,累计开机时间118分钟;累计获取卫星影像数据95.7万余景,其中ccd影像34万景,irs影像4.7万景,hsi影像56.9万景。a/b星月均获取各类遥感影像1.6万景,其中月均获取ccd影像近6000景,有力地保障了减灾救灾业务化应用的需求。</p><p>  <strong>防灾减灾领域的“急先锋”</strong></p><p>  环境一号a/b卫星自成功发射以来,通过对灾害全过程的跟踪,进行连续的灾害监测与评估,为防灾、备灾、救灾提供一系列的重要空间数据支撑,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有助于减轻或避免灾害的发生造成的不良后果,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p><p>  在应对汶川地震及大规模次生灾害、青海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中,环境一号a/b卫星为相关单位提供了大量的影像和数据资料,为后续的抗灾和减灾活动提供了重要依据。</p><p>  此外,在雪灾、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凌汛等常规自然灾害的监测及风险调查中,环境一号a/b卫星也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极大提高了我国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已经成为减灾业务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p><p>  据初步测算,环境一号a/b卫星投入使用以来,我国灾害监测时效性提高3倍~6倍,监测范围扩大6倍~10倍,应用效益显著。</p><p>  环境减灾卫星数据目前已有效纳入到灾害管理业务,成为减灾业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p><p>  <strong>环境保护领域的“参谋官”</strong></p><p>  除了在防灾减灾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外,环境一号a/b卫星还在环境保护领域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p><p>  自成功发射五年来,环境一号a/b卫星为我国环境保护部开展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自然生态环境管理、环境应急管理、核电厂核查等业务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卫星数据已经成为环境保护部进行这些业务监管重要的数据源。</p><p>  另外,环境一号a/b卫星数据还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水利、矿业、城市、气象、海洋、测绘、国土等领域。</p><p>  通过环境一号a/b卫星的在轨运行,可以大大增强遥感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提高环境监测和预警能力,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p><p>  <strong>国际空间技术减灾领域的“外交家”</strong></p><p>  随着联合国灾害管理与应急反应天基信息平台(un-spider)、减灾合作宪章(charter)、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等机构相继建立,并在其活动领域框架内提出了各类减灾计划,有效地推动了卫星遥感技术在灾害管理领域的应用。2007年,中国正式加入“在重大自然或技术灾害中协调利用空间设施的合作宪章”,成为该机制的正式成员。国家减灾委作为该机制在中国的授权用户,为减灾合作宪章进行遥感监测服务。</p><p>  在2009年2月澳大利亚森林草原大火、2010年1月海地地震、2010年2月智利地震、2010年6月危地马拉火山喷发、2010年7月巴基斯坦洪涝、2010年12月委内瑞拉洪涝以及2011年3月日本地震等重大国际灾害事件中,环境一号a/b卫星为charter、un-spider等国际合作机制、机构和相关国家提供了大量数据支持,得到了受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高度赞扬,用事实宣传了我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政策和承诺,展示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与负责任形象,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好评,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 (詹桓)</p><br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环境一号AB卫星在轨运行五年助力减灾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