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科学需奋起直追
<strong>顾逸东院士:空间研究不能重技术轻科学</strong><p> <strong>“我们不重视空间科学的时间太长了,要改变重技术轻科学的状况。”顾逸东院士日前在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召开的“我国空间科学发展战略”科学技术前沿论坛上如是说。论坛上,十几位院士和近百位科学家共同分析了空间科学的国际现状、成就和趋势,讨论了我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针对我国空间科学发展战略和政策提出了建议。</strong></p><p> <strong>航天大国,却是空间科学小国</strong></p><p> 空间(航天)领域包括空间科学、空间应用和空间技术三个相互联系紧密又互不相同的主要方面。这三个方面不可替代、相辅相成。但长期以来,我国对空间科学不够重视,顾逸东院士说:“我们不重视空间科学的时间太长了,要改变重技术轻科学的状况。”</p><p> 至今我国空间科学尚无被国际同行公认的突出成就。我国空间科学规模小,投入少,只发射过少量科学卫星,进行了约100项空间实验。而国外空间机构中空间科学预算占比普遍为20%-30%,完成了约5000项空间实验,我国无论投入还是比例尚无法相比。目前全世界有92颗科学卫星在轨运行,约占卫星总数的10%;但我国的100多颗卫星中没有一颗科学卫星。统计表明12年来我国空间科学论文数(sci检索)排名世界第七,但影响力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p><p> 与此同时,国际空间科学却在不断发展着。顾逸东说:“几十年来,国际上实施了几十项大型空间科学计划,在发射的6000个空间飞行器中,专门从事空间科学研究的卫星和深空探测器约700颗,除军用卫星外占20%以上,建造了空间实验室、空间站等综合研究设施,开展了数千项空间科学实验”。如发现了太阳风和地球辐射带,发现了地球极区臭氧洞,发现了火星上的甲烷和水冰,发现了黑洞/中子星等致密天体,精细测定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和宇宙年龄,推动建立了恒星结构演化、宇宙大爆炸模型理论,发现了微重力下生物、流动、燃烧和材料制备过程中的许多新现象和规律,验证了广义相对论一些重要效应,等等。这类革命性的发现源源不断,有些领域有如井喷,全面更新了对太阳系、天体、宇宙和地球的认知,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宇宙观和自然观,在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1971年以来,有五项诺贝尔奖授予与空间科学直接相关的科学家。</p><p> 各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空间科学规划。国际空间站进入科学研究高峰期,今后十年国际上计划发射50多颗科学卫星,科学目标更趋集中,酝酿着对物理学、生命科学、宇宙科学和地球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预示新一轮的科学革命或许正在孕育之中。</p><br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