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man 发表于 2016-11-22 19:01:08

实践十一号07星发射试验队勇对“老型号”的“新挑战”

<p align="center">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p><p>  卫星吊装</p><p>  ▉ 实践十一号卫星发射试验队把07星与08星发射任务并称为“收官”之战,原因是这两颗卫星同时进场,并行在发射场开展工作。</p><p>  ▉ 今年,长二丙火箭迎来了史无前例的高密度发射,同一支队伍,两个发射场、三个工位轮流作战,进行多次发射,挑战巨大。</p><p>  ▉ 发射前三天,发射窗口临时变更;发射前两天,因其他型号火箭某部件出现质量问题,长二丙火箭紧急举一反三。面对始料未及的一波三折,并肩作战的实践十一号07星及长二丙火箭发射试验队该如何应对?</p><p>  <strong>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strong></p><p>  火箭一级吊装上架</p><p>  <strong>发射前的一波三折</strong></p><p>  9月25日,发射试验队突然接到通知,原定于9月29日发射的实践十一号07星发射任务,因29日有大风,提前至28日发射。</p><p>  当天下午5点多,记者敲响了长二丙火箭总指挥肖耘的房门。他刚从技术厂区回来,工作服还没来得及脱下。他抱歉地对记者说:“对不起啊,我得赶去写加注前评审会的汇报材料……”晚上9点多,记者又依次敲响了火箭“两总”和卫星试验队队长、副队长及两个试验队调度的房门,他们依旧没有回来。难道发射时间临时变更让试验队有些手忙脚乱?</p><p>  晚上10点多,记者带着疑问找到了火箭副总指挥焦开敏。他解释说,忙碌并不代表紧张和担心,产品已经很成熟,发射场测试工作也很充分,目前试验队就是在按部就班地做好发射前的准备工作,即使发射时间提前了,我们也能从容应对。</p><p>  9月26日上午,在卫星测试厂房,试验队测试人员正在按照新的发射计划有条不紊地对卫星加电。会议室里,卫星试验队队长袁仕耿正在撰写汇报材料。“没什么影响。”他自信地说。副队长苏文补充道:“与前六颗卫星相比,07星技术状态变化不大,成熟度较高,面对时间变化,大家都能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把工作做到位。”看来,按时发射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p><p>  26日下午,火箭副总设计师陈闽慷突然收到一条短信:“其他火箭某部件出现了异常现象”,而即将发射的长二丙火箭所使用的正是同批次产品。当天下午3点30分,火箭加注前评审会按时召开,几乎所有人都在准备着为评审通过鼓掌。不料,专家们对上述其他火箭异常现象高度关注,要求必须先对问题举一反三,不带任何隐患上天,评审会暂时休会。</p><p>  火箭能否按计划加注,发射能否按计划进行,倘若错过发射窗口该怎么办?一系列过去不需要考虑的问题,摆在了试验队面前。</p><p>  在接下来的近20个小时里,部件生产厂家连夜对产品进行“归零”和举一反三;集团公司也分别从西安和北京紧急运来两件同类产品,以备随时调换。</p><p>  火箭及卫星试验队也没闲着,他们在按计划做好发射前准备工作的同时,还及早研究可能的变数及预案。直至9月27日中午,有关专家确定了部件出现的质量问题不会影响长二丙火箭的发射,紧张的氛围才有所缓和,发射准备继续进行。</p><p>  <strong>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strong></p><p>  试验队新队员虚心学习</p><p>  <strong>另类“收官”之战背后的信心与实力</strong></p><p>  从2006年立项开始,实践十一号系列卫星已经在研制团队的精心呵护下走过了整整8年。按计划08星将是该系列卫星的最后一颗,但试验队却把07星与08星发射任务并称为“收官”之战,原因是这两颗卫星同时进场、并行在发射场开展工作。</p><p>  卫星试验队副队长苏文表示,两颗卫星同时在场并行测试对他们来说也并非难题。实践十一号02、03、04星就曾同时在发射场并行开展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由于卫星是合板运输进场,相比单星只增加了几个关键技术岗位的人员;经过流程优化,在相同的质量要求、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两颗星并行测试工作开展得非常顺利。</p><p>  对于火箭发射试验队来说,高密度发射状态下,“两发火箭同时进场、同时卸车,一发测试、另一发准备”的工作模式尚属首次采用。</p><p>  据火箭总设计师杨建民介绍,今年长二丙火箭迎来了史无前例的高密度发射,同一支队伍,要在两个基地、三个工位轮流作战,进行多次发射。“好在长三甲的部分生产能力可以为我们所用。”焦开敏告诉记者,但同时他也强调任务的完成并非单纯依靠增加人员、加班加点来实现。</p><p>  “产品化及批量投产大大提高了效率。只靠加班加点不应该是我们航天的特色,而应该靠我们的聪明才智。”焦开敏说。</p><p>  “‘同时进场、同时卸车,一发测试、一发准备’的模式提高了效率,也使两发火箭的结合更加紧密,但实现的前提是把工作项目进一步细化。”陈闽慷说,试验队的原则是优先考虑第一发火箭的进度,在进行第一发火箭测试时,见缝插针地开展第二发火箭的准备工作。“同时进场的两发火箭就像一对‘双胞胎’,要一视同仁地对待,不能养成一个胖子、一个瘦子。”焦开风趣地说,虽然优先考虑第一发火箭,但在操作中他们对第二发火箭也格外尽心。</p><p>  <strong>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strong></p><p>  精心监控数据</p><p>  <strong>与星箭共成长的六年时光</strong></p><p>  从2009年发射01星至今,长二丙火箭控制系统采用了产品化的单机,组成了有冗余功能的系统;简化了发射场项目,优化了流程;试验队人员从150~180人降至100人以内,发射准备周期也由28~32天减少为23~25天;同时,细化了发射场操作规范,每项工作哪些岗位人员参加、岗位职责是什么、做了哪些事情、产生了哪些数据、出现了哪些现象、如何判定合格等,都要进行管理记录。</p><p>  陈闽慷介绍说:“长二丙火箭浸透着老一辈航天设计师们的精巧心思和精妙构想,我需要在任务中重新领悟其设计思想,并进一步提高。我们要在保持火箭核心技术状态和操作流程不变的前提下,不断优化完善。”</p><p>  卫星研制团队大部分核心技术岗位人员是从实践十一号01星起就参与其中的。他们经历了从立项到产品成熟的全过程,得到了全面锻炼。</p><p>  王淼就是从分系统设计师走上总体主任设计师岗位的。他心怀感激地说,是实践十一号卫星引导了他的成长,使他了解的内容从片面走向全面。“成熟了也变老了”则是苏文发出的感慨,他笑言:“回首这些年的型号研制经历,我自始至终都在跟这个系列。”</p><p>  卫星总装工艺员郝佳自毕业就参与到实践十一号卫星工程中,这可谓是她的开篇之作。她一方面有新平台的期待,另一方面也有对6年合作团队的恋恋不舍:“以后也许不会有这样的合作机会了,很舍不得。”6年的时间,可以让一位设计师成长为主任设计师,或者从主任设计师成长为型号“两总”;但对团队来说,更难得的是培养了一种相互支持的默契。</p><p>  <strong>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strong></p><p>  多种活动丰富试验队队员生活                  中秋晚宴上为试验队员准备的蛋糕                  </p><p>  <strong>浓浓人情味儿</strong></p><p>  富有战斗力的和谐团队少不了浓浓的人情味儿,就连大家眼中严肃、低调的卫星试验队队长袁仕耿也有温情的一面。</p><p>  “工作中的他似乎有点较真,遇到问题就一定要吃透,甚至研究得比专业设计师还要清楚”,这是年轻的试验队员对他的直观印象,但生活中的他又是另一副模样。一次,他跟队员们打赌,谁能立定跳远超过2.1米,就给200块钱。结果竟有一个非常胖硕的队员真的跳过了2.1米,而袁队长也真的掏出200块钱塞给他。</p><p>  错过了中秋节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在即将到来的国庆节,试验队决定借07星发射任务成功后撤场、08星进场前,给队员们放一个难得的假期。陈闽慷说,他已经连续3年国庆节没休息了,今年要借此机会,带着4岁的孩子出去转转,好好休息一下。</p><p>  郝佳则提起了留守03星与02星发射间隔期的经历。“那时,发射场似乎是一个无人区,非常冷清孤单。”今年的“十一”可以回家,她脸上洋溢出一种难以言状的幸福。“要跟父母出去玩一玩,好久没有好好陪陪他们了。”她幸福地说。</p><p>  然而,也有不愿意回家过节的。57岁的焦开敏坦言,这两发任务将是他退休前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最后一次执行任务。即使国庆节本可以回去休息几天,他也将坚持留守在发射场。他说:“这么多年来参与了多次发射,对发射场有感情了,舍不得。”(贺喜梅 李功)</p><br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实践十一号07星发射试验队勇对“老型号”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