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航“天宫”三载 突破技术多项
2011年9月29日,我国首个“太空家园”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发射入轨,先后圆满完成了与神舟八号、九号和十号飞船的交会对接。至2014年9月29日,原本设计寿命仅两年的<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已在轨平稳飞行满3年,目前状态正常、工作稳定,具备更长期健康飞行的条件。<p>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作为<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长期运行管理中心,3年间对<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精心呵护、精细管理,确保其安全稳定运行。</p><p> <strong>7000多个日常参数最受关注</strong></p><p> 作为<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长期管理飞控总体责任单位,北京飞控中心对<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的日常看护就像照料婴儿般周而复始、繁忙琐碎。<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日常监视参数达7000多个,实时反映着它的状态,是为其“保驾护航”的重要依据,也是<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长期管理飞控人员每日最为关注的内容。</p><p> 3年来,该中心组织天地基测控网对<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进行了6000余小时跟踪测量,共发送遥控指令7万多条,注入数据2万多帧,实施轨道维持控制20多次,飞行模式转换控制近60次。此外,还要进行对接机构、仪表与照明分系统等设备的定期检测,下传<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搭载的有效载荷科学实验数据,并进行舱内空气环境的检测。</p><p> <strong>多项技术突破助力长管</strong></p><p> <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为提升我国航天器长期管理技术水平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经过三年的总结、摸索和攻关,该中心突破了多项长管关键技术,飞控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p><p> 该中心自主研发的故障自动诊断系统,能够实现对天宫几千个参数的快速自动巡检,对两百多个故障模式的快速自动判断,以及对<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健康状态和变化趋势进行有效诊断;通过对轨控、姿控等扰动力建模,利用精密轨道对空间环境参数估算,应用短弧段定轨及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将空间环境扰动情况下的轨道确定及中长期预报精度进一步提高。</p><p> 2013年6月,<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在圆满完成与神舟十号飞船交会对接任务后,转入了拓展应用与试验飞行阶段。该中心合理安排测控资源与测控时间,精确制定轨控策略,高效完成了<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对地观测设备的数据下传工作;并积极参与拓展试验方案设计并组织完成工程实施,目前已完成多项在轨拓展试验,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p><p> <strong>创新模式为空间站管理奠基</strong></p><p> 北京飞控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我国未来空间站的试验平台,<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的运行管理措施和经验对后续任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p><p> 该中心在全面分析历次神舟飞船轨道舱长期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针对<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长管任务特点,改进和创新了飞控相关系统协同工作模式、轨道控制策略、中继测控资源支持模式,形成了满足任务要求、独具特色的目标飞行器长期管理工作模式。</p><p> 针对后续空间站运行时间长、任务状态复杂、系统协同要求高、航天员活动应用需求多的任务趋势,该中心利用<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平台,积极开展了空间站运营管理模式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p><p> 针对用户需求多、系统接口复杂的特点,该中心充分发挥飞控实施主体作用,严格落实岗位责任、飞控协商、状态评估等工作制度,形成了组织严密、反应迅速、协调顺畅的飞控组织模式。</p><p> 经过对<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的三年长管历程,该中心还培养了一批能力突出、技术过硬的长管技术骨干。</p><br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