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调度刘军耳中的晨钟与暮鼓
<p> 杂,是型号调度工作的特点之一。实践十一号卫星调度刘军在这个外人看似繁杂的岗位上,找到了自己的价值。</p><p> 梅花香自苦寒来。今天的游刃有余,来自昨天的艰辛磨炼。</p><p> 2008年,从事电测工作的刘军来到型号调度岗位上。2009年11月,在实践十一号01星发射前夕,37岁的刘军第一次作为型号调度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p><p> “两眼一抹黑。”刘军说,当时的感觉就是这样。</p><p> 一般来说,调度人员要提前带领测试队员来到卫星发射中心,做好与火箭、卫星发射中心等其他系统的接口协调工作,将卫星地面测试系统准备就绪,具备产品进场电测状态,同时与后勤组队员一起提前安排好队友们的吃住行等工作。这些工作非常杂,但要打开局面,出色地完成好调度工作,必须做到胆大心细。</p><p> 写好卫星发射当天的工作安排和撤离计划,也许最能体现调度人员的工作、思考的细致程度了。</p><p> 5年前,第一次写安排计划的场景又清晰地浮现在他眼前。12日发射,他11日就必须完成,并发到每位试验队员手中。</p><p> “因为首次进场缺乏经验,计划文件前后改写了3个版本。”10日深夜,在发射塔架附近的总装测试厂房里,刘军独自一人在为最终版本的计划文件进行最后的修改,完成计划准备回宾馆时,已是11日的凌晨1点多了。</p><p> “一推开门,大雪漫天飞舞,戈壁滩上银装素裹。”刘军抱着文件,准备步行回到7公里外的驻地宾馆。但在零下10多度的低温里,他走了2公里后,就冻得受不了了,只好打电话叫醒司机来接他。</p><p> 这份计划将所有试验队员在发射当天的工作、岗位节点安排细致到以分钟计算。在型号“两总”的指导和帮助下,第一次就把计划做得如此周全,刘军得到了“两总”的好评,这让他心里美滋滋的。</p><p> 早来做好准备,晚走负责设备撤收,是卫星试验队调度的岗位职责。</p><p> 火箭发射成功升空后,队员们与刘军一一挥手告别。将所有设备装上专列后,他回到人去楼空的驻地,寂静的楼道一下子把刘军“镇”住了,平时与大家一起忙碌、热闹、欢乐的氛围似乎从他脑海中抽空了。在楼道里,他一扇门一扇门走过去敲,只有当当的敲门声回应着他。</p><p> 回到自己的房间,刘军静静地躺在床上,在发射场与领导、同事们一起工作、生活的画面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闪过脑海。此时,同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另一支型号队伍的工作人员高雅琳、赵曜两位大姐打来电话,说要来祝贺他。</p><p> “其实,她们是怕我寂寞,专程从另一个驻地过来陪我吃饭。”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刘军至今仍充满了感激。</p><p> 从实践十一号01星到08星,刘军一直担任型号调度工作,每一次任务的发射时间、自己的进场时间,他都清晰地记得。</p><p> 5年,8次任务,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度过9个多月,经历懵懂、忙碌、失利与成功,付出了艰辛、智慧与汗水,刘军在不断成长,收获了自己的价值,真正理解和体会了中国航天严慎细实的工作态度和奉献精神,同时也为能够从事航天事业感到无比自豪。</p><p> 10月27日,看着长征二号丙火箭再次升空,将实践十一号卫星的收官星送上太空,激动不已的刘军写下这样的诗句:</p><p> 八星历程虽艰辛,</p><p> 七星高照填荣耀,</p><p> 完美收官交答卷,</p><p> 家人支持强后盾,</p><p> 靶场归来京温馨。</p><p> (黄琦 李功)</p><br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