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预报地震是否可行
<p align="center"></p><p> 卫星监测震区的效果图</p><p> 4月25日,尼泊尔发生地震后,我国紧急调度高分一号、高分二号、资源三号、资源一号02C和实践九号A等多颗陆地观测卫星,编制出应急观测计划为抗震救灾提供数据服务。由此,有人提出,能否通过卫星提前预报地震呢?卫星预报地震,学界曾提出过一些设想,许多专家认为,卫星技术对地震研究乃至地震预报肯定会有所贡献、有所推动。尽管此时说发射此类卫星就能预报地震可能还为时尚早,但沿着这条道路不断探索,相信未来的前景将是美好的。</p><p> 热红外监测 有成果有缺陷</p><p> 上世纪80年代末,苏联科研人员提出观点,认为卫星热红外辐射异常与地震活动性有关。因此,有地震学者指出,卫星热红外遥感的视野广阔、精度高、观测周期短,可以有效监测地表温度变化,这使它有可能用于监测断裂活动性及地震短临前兆。</p><p> 2010年,有学者撰文指出,热红外辐射现象或许是地震前地表热红外辐射异常的原因。该学者1965年美国华盛顿州奥利匹亚地震、2010印尼苏门答腊地震等多次地震前后的卫星红外数据研究中发现,地震前震区的地表温度都出现了显著的升高的现象。他据此认为,卫星热红外监测不但可以预报地震,还可以预测地震中心。</p><p> 对此,也有不少人对红外探测提出了异议。在他们看来,仅靠震前震后几个月的资料很容易将大气逆温现象误判为地震前兆异常。此外,红外探测对于气象条件的要求比较高。</p><p> 电磁探测 数据可喜仍在试验</p><p> 在2010年的珠海航展上,我国有关机构展出了一种地震电磁监测卫星,这种卫星携带了电场仪、磁力仪、等离子体分析仪和高能粒子探测仪。实际上,我国地震研究部门从2003年就开始关注并研发地震电磁探测试验卫星。</p><p> 2004年,法国发射了一颗专门探测地震所产生无线电信号的地震区电磁放射侦测卫星。科学家们根据这颗卫星的观测数据研究了海地大地震,发现在大地震前一个月内,超低频无线电波能量增至360%,在大地震一个月后发射出的电波逐步回落。</p><p> 但必须注意,中国地震电磁探测试验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虽然是为了实现地震预报而进行的一次努力,但并不是说有了这颗卫星,就立刻能预测地震了。</p><p> 2011年4月,申旭辉作为中国地震电磁探测试验卫星项目负责人曾表示,在日本“3·11”大地震发生的两天前,中国科研人员使用地面系统探测到了该地区的电磁异常信号。在这场地震之后,他们分析了这些信号,并确信这些信号与这场地震“有密切的关系”,但该技术仍然处于试验阶段。</p><p> 出台《发展纲要》 利用卫星技术研究地震</p><p> 2007年,全国地震科技大会上发布了《国家地震科学技术发展纲要(2007~2020)》,将发展“地震电磁、重力、热红外等多源多类型遥感卫星及地面应用系统,天地一体化观测数据处理技术和地震信息识别与提取方法”。这意味着,中国已经从大方向上肯定了卫星技术对地震研究的重要性。但上述措辞中并未提及“预测”和“预报”,也显示了一种审慎的态度。</p><p> 笔者认为,这种审慎可能和学界一种观点有关。根据中国地震局有关学者的观点,真正的地震前兆是很难确定的,国际上经过多年研究,也只认定了寥寥几种。另外,整个科学界对地震机理的研究都是非常不足的。严格来说,地震前兆机理还没有脱离纯经验的研究水平,没有成为一个成熟的学科,地震机理尚未被真正揭示出来。</p><p> 但无论怎样,科学发现总是从提出问题起步。而卫星预报地震已经有了一些美好的设想,不管这些设想最终是否正确,最终也需要科研人员去试验、去尝试,才有可能实现。</p><br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