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g123 发表于 2016-11-22 19:48:31

航天动力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揭牌

<p align="center"></p><p>  11月8日,由西北工业大学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牵头,联合集团公司四院、六院及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共同发起组建的航天动力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在北京揭牌,同时成立了协同创新中心第一届理事会并召开了理事会第一次会议。</p><p>  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雷凡培;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小筑,校长汪劲松,副校长宋保维、何国强,纪委书记张海兰;集团公司总部有关部门、四院、六院,国防科技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有关领导参加会议。</p><p>  雷凡培、汪劲松当选为协同创新中心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并共同为协同创新中心揭牌。会上同时选举产生了副理事长、理事、秘书长,通过了协同创新中心章程及中心下设的发展战略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监察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p><p>  这是国家提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以来,集团公司与高校共建的第三个协同创新中心。此前,集团公司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大学分别共建了宇航科学与技术和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两个协同创新中心。</p><p>  航天动力是航天运输系统的“心脏”,是实现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工程的基础,世界航天强国均将航天动力作为各自国家发展的首要核心技术。我国航天动力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白手起家的艰苦创业、动荡时期的砥砺磨炼和改革开放的腾飞发展三个阶段。几代航天科技工作者用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实现了我国航天动力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跨越,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动力创新发展之路,为“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导航等国家重大航天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动力支撑,由航天动力技术衍生转化的各项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领域得到普遍应用,为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作出了突出贡献。</p><p>  为贯彻教育部“2011计划”精神,推动高等教育和航天动力技术的持续创新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西北工业大学和航天科技集团在长期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和学科平台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深入谋划,于2013年3月签订了航天动力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共建协议,双方遵循“战略合作、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原则,决定共建航天动力技术协同创新中心。</p><p>  2014年,西北工业大学相继与四院、六院分别签订航天固体动力、液体动力基础研究中心共建协议书。此后,集团公司与西北工业大学就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产学研深度合作进行了深入沟通交流,双方决定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瞄准国家重大专项和未来10~20年国家急需突破的航天动力前沿理论和关键技术需求,通过强强联合汇聚学科优势资源,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建立从基础理论和新技术、工程应用到航天动力高新产业的转化平台,持续推动航天动力技术领域的创新发展,联合承担国家科学研究和工程项目,共同规划建设科研基础设施,实施技术转移和成果产业化,培养一批领军人才。</p><p>  雷凡培对西北工业大学和其他兄弟院校对于航天事业和集团公司发展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介绍了集团公司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研究制订“十三五”规划的有关情况。他指出,集团公司肩负着“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推动航天强国建设,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排头兵”的使命责任,航天动力技术对于航天科技发展至关重要。与高校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最终目的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生产力的发展,这与集团公司的使命责任高度契合。集团公司总部、四院、六院将在项目立项、人才资源交流等方面加大与有关高校的合作力度,共同把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好,提高协同创新中心的国际知名度,提升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水平,为中国航天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p><p>  陈小筑和汪劲松表示,高校与企业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有助于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人才培养。西北工业大学与航天科技集团共建航天动力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实现了强强联合,双方可各自发挥优势,共同为航天事业的发展进步创造更多成果和人才。西北工业大学将全力支持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发展,愿与参与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的各有关方面加强协作,着眼未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以国家重大任务需求为牵引,探索协同共赢的新模式和产学研用有效对接的良好机制,提升航天动力领域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水平,在人才培养、学科发展、技术进步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p><br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航天动力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