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man 发表于 2016-11-22 19:52:53

北京卫星制造厂郝春雨:守望夜空里的中国之星

<p align="center"></p><p>  新华网北京11月25日电 一身简单的工装,乌黑的头发打理得整整齐齐,刚刚四十岁出头的郝春雨,眼神中透着常人少有的沉稳和坚毅。</p><p>  从一个懵懂少女,到航天电装领域的领军人物,过去二十多年,她出色完成一次次急难险重任务,用信念和技艺守卫夜空中那些闪亮的中国之星。这些成就来自无数个日夜勤奋钻研的汗水,更源于儿时便燃烧着的航天梦想。</p><p>  郝春雨的父亲是北京卫星制造厂的“老航天人”。在儿时的记忆中,最难以忘记的便是那扇神秘的大门。1989年父亲突然病逝,让她不得不提前告别学校,挑起生活的重担。那年夏末,她成为北京卫星制造厂的一名职工,第一次穿上白大褂、白帽子走进电装车间。</p><p>  儿时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但激动过后迎来的是一系列挑战。航天器电缆网络相当于人的神经网,对航天器的运行至关重要,电装工作不仅考验耐心和信心,也考验知识和经验,为加快提升业务水平,郝春雨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努力。</p><p>  回忆起年轻时第一次接到任务的情形,她说:“一个普通的微量泵机箱,就不知拆装了多少次,老是出错,还划破了手。”要强的个性让她钻在车间里十多天,反复研究练习,终于出色完成了任务。为了弥补知识不足,她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并将实践经验不断总结升华,使自己业务技能水平快速提升,在一次次急难险重的任务中证明了自己,赢得了信任。</p><p>  2004年9月,我国研制的某型卫星在整星电测时出现故障,若不及时排除将直接影响卫星发射时间。郝春雨接到通知后,连夜赶到发射基地。专家研究后发现,必须将卫星上仪器对接的电缆增加一根并联导线进行接地处理,这是最快的解决办法。</p><p>  但是当时卫星仪器都已经安装到位,操作空间狭小,烙铁不能带电操作,操作中的任何一个微小失误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处于整星测试状态的卫星,放在两三米高的测试台上,只能悬空进行焊接,不仅难度极高,而且十分危险。</p><p>  面对挑战和危险,郝春雨迎难而上,凭借多年磨砺的过人技能和心理素质,将电缆与插头稳稳地焊接到了一起,周边的舱板毫发无伤,没有一点多余物体掉入卫星。从业二十多年来,郝春雨多次出色完成类似的紧急任务,获得国家多位航天权威专家的称赞和信任。</p><p>  27岁被破格评为青年技师,28岁成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最年轻的中青年技能接班人,33岁被评为高级技师。多年来,她先后承担了遥感、通信、资源、“神舟”飞船等30多颗卫星、飞船相关设备的研制任务。</p><p>  如今,担任北京卫星制造厂电子装联中心电装组组长的郝春雨,已成为电装领域的领军人物。在我国通信系列卫星应用中,某型号数据总线曾经长期依赖进口,不仅大大增加了卫星研制成本,也严重制约了卫星的研制进度。从神舟飞船研制开始,郝春雨作为攻关组主要成员就承担了总线电缆国产化任务。</p><p>  凭借多年的积累,她带领团队不断实践摸索,创造性地应用“红外热熔技术”“线接器的分体压接”等方法,成功解决工艺可靠性难题,顺利实现批量化生产,并将加工时间从2个多月缩短到10天左右,成功实现了国产化任务。</p><p>  在星船研制加工的高峰期,面对各种重要任务,郝春雨从无怨言,年均完成工时近4000小时,是正常工作量的2倍。凭借出色的表现,她先后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航天技能大奖等一系列荣誉称号,所在的车间也被评为了全国“三八红旗集体”。</p><p>  回顾过去二十多年的成长和荣誉,她说:“我只是千万平凡操作岗位上的一名普通工人,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做自己该做的事。”或许,正是这种简单而朴素的信念,成为她为祖国航天事业“守望星空”的力量源泉,推动她一步步取得今天的成绩。</p><br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京卫星制造厂郝春雨:守望夜空里的中国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