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龄”航天器 太空过生日
<p align="center"></p><p> “玉兔”号</p><p align="center"></p><p> 天宫一号</p><p align="center"></p><p> 新华社电 设计寿命为3年的我国首台投入运行的紫外臭氧垂直探测仪已在太空过完“她”的5周岁生日。目前,该载荷各项系统均运转正常、工作稳定,“她”将随风云三号B星继续在太空“超期服役”,为我国环境监测、气候预报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重要数据。</p><p> 紫外臭氧垂直探测仪(SBUS)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制,于2010年11月5日搭载风云三号气象卫星B星发射升空。2010年11月11日,仪器开机,完成在轨测试后即投入业务运行。</p><p> 该探测仪在我国气象卫星上首次获得830km高度处地外太阳/大气紫外光谱数据,经反演获得全球大气臭氧垂直廓线产品,应用于监测全球大气不同高度层的臭氧分布及其变化,为评估人类活动对大气臭氧分布的影响及气候模式计算等提供基础数据,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水平跨入国际先进行列,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大气臭氧探测的面貌,使我国航天紫外遥感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如2011年春季,北极地区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臭氧损耗事件。中国气象局利用SBUS监测了此次臭氧低值事件发生、发展、消亡的具体变化过程。这是我国第一次利用国产卫星监测到的全球大气臭氧重大异常变化。</p><p> 截至目前,该载荷已在轨正常运行5年,超过3年设计工作寿命的要求。SBUS在轨超期服役的稳定表现,体现我国在空间精密光谱遥感仪器研制方面的技术水平,对后续研制长寿命、高精度的卫星载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技术基础。</p><p> 部分“超期服役”的航天器</p><p> “玉兔”号(嫦娥三号探测器)</p><p> 中国首辆月球车,设计寿命三个月,2013年12月15日开始服役</p><p> 目前状态:无法移动但仍能正常工作、采集数据</p><p> 天宫一号</p><p> 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2011年9月29日发射,设计寿命2年</p><p> 目前状态:良好,进入拓展任务飞行阶段,深度发掘飞行潜力,为开展太空环境探测及对地观测创造更好条件</p><p> 嫦娥二号</p><p> 中国第二颗探月卫星、第二颗人造太阳系小行星,设计寿命半年,2010年10月1日发射,2012年12月15日,嫦娥二号再拓展试验成功</p><p> 目前状态:良好,并不断刷新距地飞行高度,考核卫星的寿命及自主控制与管理能力,协同我国深空测控站开展行星际测控通信试验</p><p> “超龄卫星”</p><p> 如实践六号B01星等实践系列卫星</p><p> 目前我国在轨卫星约1/5超期服役,且比例持续上升,不少寿命超出设计的3倍</p><p> ◎相关数据对后续研制长寿命、高精度的航天器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技术基础</p><p> ◎节省了新航天器的制造成本</p><p> ◎节省了火箭发射等各环节的费用</p><p> ◎继续的服务创造了更多经济价值和效益</p><p> 解读>>> 航天器要“长寿”</p><p> 每一个部件都不能“命短”</p><p> 解读>>></p><p> 航天器要“长寿”,每一个部件都不能“命短”</p><p> 此前有专家表示,穿梭在太阳高能粒子、空间碎片、宇宙风暴密布的恶劣空间环境中,航天器难免发生磕磕碰碰,出现异常在所难免。若后天不注重“养生保健”、及时在轨维护,对于出现的小问题、任由其发展,则容易衍生出更多问题,继而影响某一个系统,则整个航天器的寿命也长不了。</p><p> 湖北航天飞行器研究所相关专家介绍,部分航天器通过延寿技术处理,可以实现“超期服役”。延寿处理的难易程度不同,具体包括更换部分零件、系统或是航天器的舱段等。</p><p> “航天器并不是所有部件使用寿命都一致”,该专家说,一个航天器由成千上万个部件组成,其中任一关键系统或零件寿命到期,出现罢工,都会使整个航天器“提前退休”。</p><p> 比方说,航天器中有的部件寿命为10年,有的为15年,如密封圈的橡胶部分或电池等类似方便更换的部件,使用寿命一般较短,而其他金属零件使用寿命则较长。通过更换部分达到使用寿命的部件,可以实现整个航天器“超期服役”,继续使用。</p><p> 也有专家用“木桶理论”打了个形象的比方,航天器的整体寿命取决于它寿命最短的那个关键系统或部件,要“长寿”得让每一块板都不能短。</p><p> “但延寿处理多适用于储存在仓库中,由于各种原因搁置超过了设计寿命的航天器。”对于已在太空中运行的航天器,湖北航天飞行器研究所相关专家表示,如果其运行的各方面状态依旧良好,并且经常维护形成专属的“养生之道”,“超期服役”也能变为现实。</p><p> 另据一名专业人士举例说,对航天器的运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方便制定航天器科学的作息表,根据不同空间环境,提前做好防备,也能从最大程度上保证航天器的“健康”。</p><br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