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rmo 发表于 2016-11-22 20:04:35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中国航天走向世界的“那些事”

<p>  自1985年宣布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航天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已完成31次国际商业卫星发射。记者采访相关者,回顾30年间鲜为人知的“那些事”。</p><p>  <strong>“趴着”也要把“亚洲一号”请进门</strong></p><p>  1984年11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正式对外开放,步入国际航天舞台。两年后,中心接到第一张“外单”——用自己的火箭发射美国的“亚洲一号”卫星。</p><p>  1986年,中心修建了先进的卫星测试厂房。面对美方提出“室内空气洁净度不超过十万级”的要求,在没有先进设备的情况下,中心人员土法上马,用绸布和酒精将3000多平方米的大厅地板和墙壁反复擦洗了几十次。</p><p>  “双腿蹲麻了,就跪在地上擦。膝盖肿了,就趴在地上擦。有的人膝盖磨破了,顾不上护理,皮肉和衣服粘上了,最后只能用剪刀把裤子剪开再包扎。”一位曾参与的受访者说。</p><p>  经过这些努力,测试大厅的净化、恒温条件完全符合要求,终于把“亚洲一号”请进“家门”。1990年4月7日21时30分,中国承揽的首颗商业卫星“亚洲一号”精确入轨,成功打破了美国、法国在国际商业发射领域的垄断地位,赢得更多发射订单。</p><p>  <strong>从“澳星保卫战”到“东方休斯顿”</strong></p><p>  20世纪90年代,中国航天曾经历一段坎坷。1992年3月22日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二捆”火箭在“点火”命令发出后紧急关机,整个发射场被棕黄色烟雾笼罩,随时都有爆炸危险。</p><p>  有人回忆,当时不论是不是应急抢险队,大家都冲向发射塔。“没有工作梯就搭起人梯,来不及戴防毒面具就拿块手绢堵在嘴上,没有工作灯,一个个就凭着技术和经验,用手摸着干。”参与抢险的人说,最终大家保住了澳星、火箭和地面设施。</p><p>  然而1995年至1996年,这里出现了三次事故,不少国际合同被中止或暂缓。面对非议,西昌航天人痛定思痛,提出主任工程师、系统工程师、“双岗”、“双想”、“双五条”归零标准等一系列确保发射成功的制度措施。</p><p>  1997年至1998年,这里连续成功发射“马步海”“亚太2R”“中卫1号”“鑫诺1号”等国际商业卫星,获得“东方休斯顿”的称号。</p><p>  <strong>从内陆到南海之滨的“航天雏鸟”</strong></p><p>  随着美国等西方强国对中国航天实施全面封锁,中国航天的国际市场一度沉寂。直到2005年4月12日,西昌迎来“亚太6号”,开拓承揽发射非美国制造卫星的新市场。</p><p>  据统计,2005年至今,这里取得“九战全胜”的成绩。中国航天市场也从这里一步步拓展到欧洲、亚洲、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中国商业发射承揽方式也拓展为整星出口、整星交付、搭载发射等多种方式并存。</p><p>  特别是推出包括卫星、发射、地面、培训、保险、融资等在内的“一站式服务”方式,已成功帮助尼日利亚、委内瑞拉、巴基斯坦、玻利维亚、老挝等国圆了自己的“航天梦”。</p><p>  如今,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派出的一支队伍正在建设管理海南文昌发射中心。“文昌发射场建成后将实现中国航天运载能力20吨级的重大跃升,一只航天雏鸟在祖国的南海之滨振翅欲飞。”此间人员这样形容,届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也将形成沿海和内陆相结合、高低纬度相结合、各种射向范围相结合的发射新格局。 (张晓霞 王玉磊 金家锁)</p><br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中国航天走向世界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