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向航天产业发力打造“卫星省”
<p> 新华社长春1月30日电 一提起吉林,人们会想到一汽、长影、玉米等,今后,卫星可能会成为吉林的一个新标签。在谋划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之际,吉林正向航天信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力,一张“卫星省”的蓝图正徐徐展开。</p><p> 2015年10月,商用遥感组星“吉林一号”成功升空。它不仅是我国首颗自主研发的商用卫星,也是首颗以省的名义冠名、独立研发的卫星。</p><p> 一个没有卫星发射基地的省份为何要造卫星?“吉林一号”是吉林省初始出资2亿元,在依托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发技术的基础上,由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投入运营。长春光机所是我国最早开展光学研究的科研院所,在“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等多个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p><p> “在多年研制航天光学载荷的经验基础上,我们完全有能力制造属于吉林省自己的卫星。”“吉林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宣明说。</p><p> 一个没有卫星制造相关企业的省份为何要打造“卫星省”?为打破单纯依赖“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三大传统支柱产业的困局,吉林提出“从无到有、有中生新”的产业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打造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将目光瞄准了卫星产业。</p><p> 如今,在天空翱翔的“吉林一号”已传回大量高分辨遥感图像和视频数据,与各传统产业不断碰撞出“新火花”。</p><p> “‘吉林一号’用三天时间就能把全省农业用地扫描一遍,通过纹理明确分清种植作物,便于对种植面积进行统计。当发生病虫灾害时,卫星上的农作物光谱信息就会产生变化,提高对病虫灾害预警和统计的效率。”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贾宏光说。</p><p> 每到春秋两季,林业部门要利用有人机对森林实施全天候防火检查,若采用卫星实时监控,不仅能对事故点迅速做出判断,也能大大降低投入。</p><p> 农林水利,国土资源,环保测绘,旅行交通,居家养老……根据发展规划,长光公司将在2020年发射60颗卫星上天组成集团军。届时,吉林将利用“吉林一号”的航天信息功能布局“卫星+”产业,与多个传统产业融合开辟新业态。</p><p> 吉林省省长蒋超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2016年,吉林省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进“吉林一号”卫星商业化和产业化,全力打造民用航天数据信息产业集群。</p><p> 不久前,吉林出台《吉林省卫星及航天信息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5年)》,确定打造卫星遥感和航天信息集成应用两大产业链,形成高效集约的航天信息产业体系。</p><p> 吉林还在筹建航天信息产业园,以“吉林一号”小卫星等核心项目带动机械制造领域、光学制造领域、光电传感技术等上游产业发展,扩大载荷与测控、自主遥感信息处理等下游产业应用,延伸拓宽产业链,投产后有望实现近百亿元的经济效益。</p><p> 面对着一片片尚待开发的蓝海,“小卫星+”也为创客们提供了创新创业的无限可能。“我们对小卫星的功能开发还处于初期,就像是手机APP一样,小卫星的应用和盈利模式需要更多人迸发灵感。”吉林省科技厅高新处处长辛德久说。</p><p> 长光公司正筹备成立天使基金并建立创客空间,吸纳不同背景、专业的人才入驻开发小卫星的应用功能,掀起航天信息产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p><br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