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rmo 发表于 2016-11-22 20:13:40

五分钟读懂2015中国航天发展状况

<p align="center"></p><p>  2015年12月30日,中国航天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简称航天战略院)召开了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会上,我国航天领域首部蓝皮书——《中国航天发展蓝皮书(2015)》(简称蓝皮书)正式发布。</p><p>  蓝皮书是中国工程院立项支持、航天战略院与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实施的重点项目,旨在打造面向全社会公开发布的双年度学术报告,定期解读中国航天重大活动和贡献,以达到“传播航天声音、讲好航天故事、提出航天议题、引导社会舆论”的目的。蓝皮书全面总结了中国航天发展历程及自主创新经验,解读了中国航天在引领技术进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贡献。</p><p>  以下为《中国航天发展蓝皮书(2015)》内容解读:</p><p>  <strong>1.航天活动基本情况</strong></p><p>  <strong>航天运输系统</strong></p><p>  目前,中国正在发展新一代运载火箭,并拓展上面级技术的应用,使运载火箭具备把卫星直接送入目标轨道和轨道多星布置的能力,以进一步提升运载效率。我国还将开展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研制。</p><p>  <strong>人造地球卫星</strong></p><p>  中国形成了对地观测、通信广播、导航定位、科学与技术试验等多个卫星系列。</p><p>  通信广播卫星:将主要发展固定通信广播和移动通信广播两个卫星系列。固定通信广播系列将建设固定通信、电视直播和宽带通信三类卫星,为国土、周边及境外部分地区提供固定通信广播服务;移动通信广播系列将建设移动通信、移动多媒体广播两类卫星,基本实现移动通信业务的全球覆盖及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的国土区域覆盖。</p><p>  科学卫星与技术试验卫星:中国还将研制发射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开展硬X射线巡天观测;研制发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拓宽量子力学研究方向;利用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寻找暗物质,研究宇宙起源;实施“夸父”计划,探索日地空间系统物质和能量的传输与耦合过程等。</p><p>  <strong>小卫星和微小卫星:</strong>小卫星技术已成为国际航天高技术竞争的主要热点之一。中国在发展大型卫星的同时,也在大力发展小卫星和微小卫星,为空间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遥感探测及其应用领域的拓展等提供了有利条件。</p><p>  <strong>载人航天</strong></p><p>  到2016年下半年,中国还将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天宫二号任务期间,中国将发射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为空间站长期载人飞行进行技术准备。</p><p>  <strong>深空探测</strong></p><p>  中国目前已经完全掌握了航天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高速再入返回的关键技术,实现了世界最高精度的开伞和着陆控制,为未来“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任务顺利实施和探月工程持续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p><p>  <strong>航天发射场</strong></p><p>  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发射中心,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近地轨道卫星、空间站模块、货运飞船和大型深空探测器等发射任务。</p><p>  <strong>航天测控</strong></p><p>  目前,中国航天测控在系统上已经形成了功能较强、具有一定规模、实用有效的网络体系,承担并完成了神舟系列飞船、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以及地球轨道卫星的测控任务。</p><p>  <strong>2.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strong></p><p>  中国航天技术应用产业以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广播三大领域为主,同时还包括与航天活动相关的衍生技术与产品的开发和应用。</p><p>  <strong>卫星导航</strong></p><p>  目前,“北斗”应用已经完成了初期市场培育,开始从行业典型应用进军大众应用市场。</p><p>  <strong>卫星遥感</strong></p><p>  中国卫星遥感产业化发展加速。天地一体化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除了国家级地面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发展迅速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遥感卫星数据的商业运营,开展了系统集成、地理信息咨询服务,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p><p>  <strong>卫星通信广播</strong></p><p>  中国通信卫星资源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以东方红三号和东方红四号为代表的较为成熟的卫星平台;正在研制适应新一代大型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对地观测卫星等需要的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中国已具备年出厂5颗大型通信卫星、并行研制10颗卫星的常态研制生产能力。</p><p>  <strong>中国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指数</strong></p><p>  本书首次编制“中国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指数”,用于评价中国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年度经营发展形势和未来发展前景。</p><p>  <strong>3.航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strong></p><p>  航天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p><p>  航天产业犹如一颗动力强大的“心脏”,不仅将输送来的“血液”转化为自身发展动力,牵引了机械、电子、材料、钢铁、能源等上游关联产业的发展,同时还将“血液”输送到下游相关产业部门,集中体现出关联产业多、产业带动力强、产业集群效应大等特点。</p><p>  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研制为例,其辐射出4800多项科研、试制和生产项目,涉及1300多个企业、研究机构和院校。航天产品中应用的电子元器件有15个门类,2000多个品种,上万个规格,分布在多个生产单位和研究机构。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了航天发展的需要,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相关技术和产业的进步。</p><p>  再比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其涉及学科领域广泛、技术含量高度密集,全国100多个研究院所、3000多个协作单位和数十万工作人员承担了研制建设任务。据国内相关研究机构测算,载人航天的投入产出比是1:10到1:12,对经济拉动作用显著。</p><p>  <strong>4.航天国际合作</strong></p><p>  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航天国际化将重点在以下4个领域开展合作。</p><p>  <strong>载人航天领域</strong></p><p>  开展平台技术合作:既包括单项设备与部组件研制的技术合作,也包括分系统甚至舱段研制的合作;</p><p>  开展空间应用合作:采用联合研究、搭载实验等方式,在空间科学与应用、航天医学等领域进行合作;</p><p>  航天员选拔训练合作:与各国在航天员选拔训练技术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适当时机为他国选拔航天员,并与中国航天员一起进行联合飞行;</p><p>  开展技术成果推广:积极向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推广载人航天技术成果。</p><p>  <strong>深空探测领域</strong></p><p>  中国欢迎各国同行参加探月工程后续任务。另外,中国正在组织火星探测工程的论证,愿意与各国同行加强在火星探测领域的合作。</p><p>  <strong>空间科学领域</strong></p><p>  中国拟开展空间科学卫星任务级、系统级、载荷级及地面运控支持等方面的合作,积极鼓励和支持中外科学家在空间天文、空间物理、微重力科学、空间生命科学、空间碎片、日地空间探测等领域开展合作,加强科学数据的共享与研究。</p><p>  <strong>空间应用领域</strong></p><p>  积极推动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等领域的应用合作与数据共享。</p><p>  开展对地观测卫星在环境与灾害监测、全球气候变化监测与预报、海洋监测等方面应用的国际合作;开展通信广播卫星在广播电视、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方面应用的国际合作;开展卫星导航系统在应用技术、终端设备研发、增强设施建设、特定行业服务等方面的国际合作。</p><p>  <strong>5.航天人才培养与科普教育</strong></p><p>  作为我国航天企业的中坚力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两大航天企业集团都建立了科技人才、管理人才、技能人才的分类体系。</p><p>  科技人才培养主要强调以型号带队伍培养人才。</p><p>  管理人才培养主要着眼于建设世界一流航天企业集团的需要,提高管理人才“抓战略、抓导向、抓资源、抓风险”和驾驭全局的能力。</p><p>  技能人才培养则主要通过专家体系建设以及技能比武等方式进行。此外,班组建设也是航天企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特色。</p><p>  通过多年的实践锻炼和培养,两大集团建立了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拥有包括两院院士、全国技术能手等在内的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才12000余人,专业技术队伍继续向着中高级化、年轻化趋势发展。其中,载人航天队伍平均年龄约为34岁,科研一线的主力军大多是“80后”,35岁以下的占75%,总设计师以“60后”“70后”为主。</p><p>  <strong>6.未来展望</strong></p><p>  <strong>持续推进航天重大工程发展</strong></p><p>  中国载人空间站的研制、建设工作已经全面展开,预计2020年前后实现空间站的运营。中国应以空间站建造运营为主要近期目标,通过空间站应用工程,推进载人深空探测关键技术的研究与验证;以载人登月及月球基地建设作为中期目标,将载人登火星作为远期发展目标。</p><p>  中国载人登月活动实施的最大挑战仍在于重型运载火箭,需要进一步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突破大推力发动机、大型箭体结构等多项关键技术。同时,中国需加强基础研究,攻克载人航天器月面着陆、起飞与返回,航天员月面出舱活动及所需生保系统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问题。</p><p>  中国深空探测在未来一段时间应主要围绕两条主线:一是以月球为探测目标,以完善月球探测技术和体系、开展月球资源利用为宗旨的月球探测主线;二是以火星为主要探测目标,以科学探索和技术推动为宗旨的行星际探测主线。</p><p>  在探索进程方面,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实现月球采样返回探测和火星着陆巡视探测为标志,建立完善的无人深空探测技术体系和科学研究体系;第二阶段,以太阳系其他天体的环绕探测为标志,基本具备太阳系内主要天体的探测能力,同时实施火星取样返回工程,实现深空探测技术跨越。</p><p>  中国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成效显著,《“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将“空间基础设施工程”纳入20项重大工程,其已经成为提升卫星及应用产业规模和效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p><p>  <strong>加快航天应用产业发展</strong></p><p>  制定商业运营、政府采购政策,鼓励商业遥感应用的国际化发展,优先选择太阳能光热发电、动力与储能锂离子电池、煤炭清洁、云制造、物联网、智能装备制造、智能基础设施等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和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技术,作为未来几年培育和支持的重点。</p><p>  <strong>太空经济及其发展前景</strong></p><p>  随着航天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相关应用的不断深入,“太空经济”时代已经到来。</p><p>  太空经济不仅包括了太空活动的各类部门参与者及其活动,也包括太空衍生产品、服务、知识及其产生的效益等。</p><p>  航天科学技术及其创新能够引导太空经济发展,在太空资源开发利用、太空环境等领域,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形态,产生新型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太空电站、太空制药和太空旅游就是其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太空经济新领域。</p><br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五分钟读懂2015中国航天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