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卫星产业开发揭开“冰山一角”
<p align="center"></p><p> 新华社长春3月1日电 阿联酋法拉利主题公园色彩鲜明,各种建筑设施清晰可见;美国丹佛夜景图表面看起来不起眼,但技术难度在于夜晚微弱的光线下也能成像……</p><p> 大量高分辨率遥感图像数据和视频影像不断传回,标志着中国“吉林一号”卫星在轨工作正常投入使用,已具备行业应用开发和推广条件。2015年10月7日12时13分,商用遥感组星“吉林一号”成功升空。这是中国首颗自主研发的商用遥感卫星。</p><p> “吉林一号”卫星项目为组星发射。整体由1颗光学A星、2颗视频星和1颗技术验证星构成,步入运行轨道后,分别进行获取推扫模式高分辨图像、米级分辨率高清视频图像和完成多模式成像技术试验等工作。</p><p> 负责“吉林一号”运维任务的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由吉林省政府、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光机所”)、民营资本出资成立。长春光机所是中国最早开展光学研究的科研院所,先后参加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等多个国家重大工程项目。</p><p> 在“吉林一号”光学A星总师曹喜滨看来,小卫星从运营模式和技术层面都为中国航天信息产业带来新变革。</p><p> “为中国民众所熟知的气象卫星等都是为国家提供服务的民用卫星,而从‘吉林一号’获取的信息可直接出售给需要的企业和百姓,开创了中国卫星商业运营的先河。”他说。</p><p> 技术上,“吉林一号”突破了传统卫星设计模式,采用星载一体化形式,在同样技术指标的前提下,使卫星质量更轻、成本更低、研究周期更短,满足商用卫星的制作需求。</p><p> “‘吉林一号’用三天时间就能把全省农业用地扫描一遍,通过纹理明确分清种植作物,便于对种植面积进行统计。当发生病虫灾害时,卫星上的农作物光谱信息就会产生变化,提高对病虫灾害预警和统计的效率。”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贾宏光介绍。</p><p> 根据发展规划,长光公司将在2020年发射60颗卫星上天组成集团军。当几十颗卫星组成集团军时,有望对全球任意一点进行每十分钟更新一次的观测,空间信息产业的功能将由此更加完善。</p><p> 吉林省工信厅副厅长宫毓刚认为,卫星项目不断推进,将激活全省科技研发资源,凝聚精密加工、光学加工、碳纤维复合材料等相关产业形成上链条,这将释放巨大商业价值和经济效益。</p><p> 不久前发布的《吉林省卫星及航天信息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5年)》已确定打造卫星遥感和航天信息集成应用两大产业链,形成高效集约的航天信息产业体系。吉林省还在筹备建立航天信息产业园,延伸拓宽上下游产业链,建成投产后,将带动实现近百亿元的经济效益。</p><p> 专家认为,卫星遥感产业的市场化、开放式、融合式发展是大势所趋。未来,卫星遥感产业将实现从初具规模向成熟应用的跨越,商业模式创新将不断涌现。</p><p> 数据显示,全球商业遥感数据市场销售收入2006到2010年的年增长率超过20%,按此比率计算,2016年国际商业遥感卫星数据销售额将达到38亿美元左右。</p><p> 吉林省科技厅高新处处长辛德久说,当前对小卫星的信息产业功能开发仅为冰山一角,未来还将有无限商机和盈利模式等待集思广益开发设计,带动航天界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p><p> “相较于欧美的同类型的卫星,我们的价格要低三分之一、甚至一半,性价比却更高。”曹喜滨说,美国一家商用卫星公司目前公开的视频卫星的幅宽指标仅是1K×1K的黑白照片,而“吉林一号”的灵巧视频星画面的幅宽指标已达4K×3K,且为彩色照片。</p><p> “吉林一号”小卫星正逐渐走出国门,一些国家已对吉林省抛出“橄榄枝”。目前,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已与澳大利亚签订战略协议,在卫星制造、发射、地面站建设、信息分发和推广应用等方面建立一体化合作。</p><br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