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rmo 发表于 2016-11-22 20:17:11

包为民:我国航天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p>  编者按:3月3日,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在京开幕,政协科协界委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针对我国科技、科协事业发展等问题履行职责、建言献策,提交提案。这些提案内容涉及科技、教育、卫生、环境、民生等一系列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本网选取包为民委员提案编发,以飨读者。</p><p>  航天事业是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迅速,在若干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为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做出了重要贡献。地球资源、海洋、气象、环境监测、防灾减灾等系列遥感卫星已具备一定的业务化服务能力;固定通信广播、数据中继等卫星通信保障体系已建成;北斗导航系统已提供区域服务;我国航天发展模式正处于从试验应用型为主向业务服务型为主转变的关键阶段。然而,航天发展距离落实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创新、协调的发展理念还有较大差距。面临的主要问题有:</p><p>  一、 空间资产规模快速扩大,支撑业务化稳定运行,发挥应用效能尚有较大难度,亟需增强天地协调发展能力</p><p>  截至2016年2月,我国各类在轨航天器数量达161颗(艘),居世界第三。如何高效运行管控在轨卫星,使其长期稳定运行并形成业务化服务能力,尚存在很多技术和管理难点,不仅要重视航天器发展,也要重视地面应用和运营管理能力的发展。</p><p>  二、 空间碎片成为航天活动的主要威胁因素,亟需创新技术手段和机制,形成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p><p>  随着人类航天活动的日益增多,航天活动的威胁因素主要来自于空间物体分解或碰撞产生的空间碎片。人类可编目的空间碎片数量近20000个,若与航天器直接碰撞,会造成航天器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功能失效,亟需从碎片跟踪监测、碰撞风险研判、碰撞预警、应急规避处置等各环节形成有效风险应对措施,大力发展卫星应用和运营管理,是保证航天器可靠运营、有效规避空间碎片的重要手段。</p><p>  三、卫星在轨运营服务未引入市场机制,相关政策和投资机制尚不完备,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空间资产效益的发挥和空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p><p>  目前,国内卫星运营服务模式为:在卫星交付用户投入使用后,用户、测控、研制三方共同参与完成在轨运行管理工作。按照历史沿革,测控方主要由军方承担,按照研制方或用户的要求利用其测控资源具体实施控制操作。研制单位受用户委托,提供卫星安全稳定运行的技术支持(含在轨异常处置),同时主动为用户提供卫星在轨监视与健康评估、空间碎片风险和规避处置等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卫星到达寿命末期,根据实际情况与测控共同开展航天器延寿工作。航天器研制单位针对每一个型号发射和运行还成立了由总体、分系统设计师,运行管理工程师和技术专家等组成的保障队伍。然而,卫星研制单位承担运营服务相关技术支持保障工作发生经费无法列支,这将影响空间设施有效运营和可持续发展。</p><p>  因此,就完善相关政策和投入机制,促进空间资源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建议:</p><p>  以卫星系统业务化运行和服务为目标,加大卫星综合运控管理和应用支撑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将卫星系统业务化运行和服务费用纳入渠道,或在卫星工程立项批复的研制经费中,设置运行和服务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卫星在轨运行管理相关工作,促进卫星系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包括卫星运行技术支持、在轨监视与健康评估、在轨异常处置、航天器延寿以及在轨风险预测和规避操作等。</p><br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包为民:我国航天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