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g001 发表于 2016-11-22 20:18:50

长五、长七临近首飞 探访天津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

<p align="center"></p><p>  北国春天乍暖还寒,美丽的天津滨海新区活力无限,位于这片热土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的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正处于紧张的加工生产阶段。</p><p>  这个占地面积3000亩的大型产业基地,便是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和长征七号的诞生地。</p><p>  <strong>进入首飞决胜阶段</strong></p><p>  随着天气转暖,基地已经春意渐显。车间里不断运转的机器和研制人员忙碌的身影,透露出这里紧张的工作氛围。</p><p>  “现在,长征七号和长征五号已经全面进入首飞的决战决胜阶段,保障两型火箭的首飞成功是2016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一院院长李洪一语道出其中原委。</p><p>  两型火箭之所以如此受重视,无疑是因为它们承载了航天人新的希望。“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承担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和探月三期工程发射任务,长征七号首飞则是空间实验室任务的奠基之战。”李洪说。</p><p>  虽然距离上次来基地时间较短,但李洪直言看到了基地的新气象,“进入到关键冲刺阶段,员工的工作状态更加饱满,两型火箭的首飞产品生产、试验工作也在有序推进”。</p><p>  有序生产的背后凝聚着大家的超常付出。据211厂厂长马惠廷介绍,天津火箭公司近期一直是“16×7”(每天16个小时,一周7天)的工作模式,工作人员轮班倒,保证工作进度,“春节过后的第二天,大部分工作人员就已经在岗工作”。</p><p>  抢进度的同时,质量管理工作也丝毫没有放松。在高耸的全箭模拟试验厂房,长征五号一级尾段静力试验正在紧张准备中。严密的流程、精细的检查,测试人员层层把关,确保不出任何质量问题。这样的场景在其他车间里也处处可见。</p><p>  在长征七号总装和出厂测试过程中,型号团队采取了多专业共同确认等措施,严格过程把关。“我们要求全体研制人员树立‘以质量保进度,以进度促质量’的观念,确保首飞火箭总装、总测质量。”长征七号总指挥王小军说道。</p><p>  <strong>全力确保首飞成功</strong></p><p>  进入2016年以后,“全力确保首飞成功”横幅便出现在了基地的每一个车间,而这绝对不是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的一句口号。从院级层面,到厂所、到研究室和车间,保成功的措施背后有着周密的策划,并被每一个员工一丝不苟地执行着。</p><p>  在领导层,一院专门成立新一代运载火箭联合指挥部,对两型火箭的研制生产进行顶层把控。该小组成立以来,已经开了16次会议,集中大家智慧为两型火箭解决了诸多难题。</p><p>  火箭研制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各单位、各系统之间的交流十分重要。为此,一院成立了三个专门工作组,即确保首飞成功工作组、效益效率提升工作组、工艺稳定性工作组,用来解决跨单位、跨系统间沟通难题。</p><p>  在基地召开的新一代运载火箭联合指挥部专题会上,李洪提出明确要求:专项工作组要专门讨论如何保障一线工作,积极协调型号提出的问题和困难;相关单位要做好近期以及远期的保障工作。</p><p>  进入首飞冲刺阶段,风险分析工作格外重要。2月23日,集团公司董事长雷凡培调研基地时指出,要深刻认识首飞的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把控风险。</p><p>  长征七号团队从单机、系统到总体三个层次开展了首飞风险分析,提出了型号面临的技术风险和进度风险;长征五号火箭是技术跨度大、研制难度大的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在大型低温火箭技术方案、质量风险控制等方面面临巨大压力。针对存在的风险,两支型号队伍分别提出了相应措施,确保首飞前各项工作能够按计划高质量地开展。</p><p>  “除了长征五号和长征七号这两型首飞火箭以外,一院今年的型号任务还有很多,我们压力很大,但同时也有信心和决心。保证产品质量、严格把控风险,把各项工作做到位,我们就一定能够成功。” 李洪说。</p><p>  神箭航天造,展翅欲翱翔。不久的将来,长征五号和长征七号将被运上轮船,从天津港出海,向着目的地海南文昌卫星发射场启程。中国的大火箭梦将很快成为现实。</p><br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长五、长七临近首飞 探访天津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