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杰院士:我们的运载能力将与国际主流火箭相当
<p align="center"></p><p> 人民网北京3月10日电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姜杰院士做客人民网“两会科学TALK”访谈时表示,长征火箭的高密度发射已成常态化,意味着我国运载火箭的发展已进入到第四个阶段——高适应性阶段。</p><p> “十一五”期间,长征火箭发射48次;“十二五”期间,长征火箭发射86次;“十三五”期间,长征火箭预计将发射110次,年均增长率达51%。</p><p> 姜杰介绍,航天的发展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实验性”,第二个阶段是“实用性”,可以发射了;第三个阶段是“适用性”,就是可以多种轨道、多型火箭;第四个阶段就是“高适应性”。</p><p> “比如我国的运载火箭,从1970年4月24日第一枚火箭长征一号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开始,先后经历了上述四个阶段,现在正处在高适应性发展过程中。”姜杰说。</p><p> 姜杰表示,目前,长征火箭的高密度发射已经进入常态化。“就拿长三甲系列火箭来说”,长三甲系列发射任务中已经经历了三次高密度:第一次是2006年-2007年,1个年度9次发射;第二轮高密度是2010年、2011年、2012年,长三甲系列火箭完成了26次发射。“这次从去年开始,2015年长三甲系列火箭又进入了第三轮高密度,这一轮的高密度可能是更长时间的,按照现在的发射计划,可能至少到2020年,每年都有差不多接近8-10发这样一个数量。”</p><p> 如何实现高适应性?姜杰仍以长三甲系列火箭为例,“这个系列的火箭可以发射各种轨道的卫星,当发射不同任务的时候,有相同的部分、有不同的部分,不同的部分专门设计,相同的部分是通用设计,制造环节也是这样。”</p><p> 为什么能够完成这么多的任务?“这涉及到火箭的设计、制造、试验,也包括最后到发射场发射的准备过程,每一个环节实际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个流程都要采用一些适应高密度的专门设计。这就需要有一支很强的设计人员队伍,包括对制造过程、工艺过程的控制。”姜杰表示,最后研制生产出来的火箭就是一个高适应性、高可靠、高产品质量的一个综合性能优秀的火箭,才能够满足和适应高密度的发射任务。“我们也已经做好了准备,能够胜任高密度的任务要求。”</p><p> “另外,新一代运载火箭,比如说大家非常关注的长征五号,今年要实现首飞,它在火箭的适应性上又上了一个台阶,因为它实现了运载能力的较大跨越,将使我们的运载能力达到与国际主流火箭相当的水平。”姜杰说。 </p><br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