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天涯“牧星人”
<p align="center"></p><p> 图为工作人员在西昌发射场区工作现场。</p><p>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XSLC),始建于1970年,于1982 年交付使用,自1984年1月发射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以来,到2013年底已进行国内外卫星发射84次,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中心由总部、发射场(技术区和两个发射工位)、通信总站、指挥控制中心和三个跟踪测量站,以及其它一些相关的生活保障(医院、宾馆等)单位组成。图为工作人员在西昌发射场区工作现场。 </p><p> 铜鼓岭,海南最东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某测控站官兵就驻守在这里。</p><p> 营区门口,“面朝大海,仰望星空”8个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官兵们扎根海岛、矢志航天的坚定信念。</p><p> 2013年,该测控站官兵正式进驻铜鼓岭营区,全面投入测控点号的建设工作。</p><p> 当时的住处,连张床都没有。官兵们就在空荡荡的营房里打地铺。海南气候闷热潮湿,蚊虫猖獗,睡一个安稳觉都成为一种奢望。“让人感动的是,来到这里的官兵没有一个叫苦叫累。”时任该测控站主任蔡晓阳说:“不少人为了方便建设,干脆直接睡在机房里。”</p><p> 有志者,事竟成。2013年11月,营区测控设备安装调试顺利完成,当年年底便完成了海南片区的综合校飞任务。西昌卫星发射中心(XSLC),又称“西昌卫星城”,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它是以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发射任务的航天发射基地,担负通信、广播、气象卫星等试验发射和应用发射任务。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目前对外开放中规模最大、设备技术最先进、承揽卫星发射任务最多、具备发射多型号卫星能力的新型航天器发射场。</p><p align="center"></p><p> 资料图:西昌卫星发射地。</p><p> 首战告捷,官兵们还未来得及品尝胜利的喜悦,又迎来了新的挑战。2014年7月,超强台风“威马逊”袭击了铜鼓岭附近的翁田镇,固定设备方舱的钢索眼看就要支撑不住。危急时刻,该站组织党员突击小队冲上去拼死加固钢索,成功保住了设备。</p><p> 如果说台风带来的是强大的破坏力,那么盐雾腐蚀则是毁装备于无形,与之较量更加考验人的毅力。</p><p> “这里的螺钉用了还不到半年,就开始生锈了,设备零部件老化得特别快!”该测控站设备使用寿命明显低于内陆的情况引起了工程师崔岩的注意。他在研究报告中写道:“设备腐蚀问题很顽固,有时还十分隐蔽,看似光鲜的涂层之下很可能已经发生危险的质变……”</p><p> 腐蚀顽固,防腐蚀工作就定期做、反复做;腐蚀隐蔽,就逐个查、挨个过。有段时间,崔岩每天都和砂纸、油漆打交道。从铜鼓岭营区到机动设备方舱,从基建工程到试验装备,崔岩一边给设备人员传授维护要领,一边亲手操作示范。</p><p> 有人和崔岩开玩笑说:“航天发射是高科技事业,你每天干的活又苦又脏又累,看不出一点高大上。”崔岩答道:“越是高大上的事业,就越需要坚固的基石。我的名字里有个‘岩’字,只有做好这块基石,才能对得起我的名字!”</p><p> 在铜鼓岭的测控工作一线,还有许多像崔岩一样默默无闻的“基石”。</p><p> 士官章二辉毕业于一所本科院校,一入伍就参与某型光测设备的研制,是该站能够独立操作使用设备的“士官第一人”。就这样一位装备操作骨干,干起公差勤务来,从来都是任劳任怨。每天洗菜做饭的食堂里有他的身影,倒垃圾的车上有他的身影,卫生清扫的队列里还有他的身影……</p><p> 为了按时完成综合校飞任务,该站干部李家伟最终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他说:“母亲曾多次说要来看火箭发射,如今我能尽的孝道便是把火箭稳稳地送上太空。”</p><p> 作为雷达设备技术骨干,士官管士磊在山上一待就是3年。休息的时候,他跑到高处给家里打电话。铜鼓岭上手机信号不好,听着电话那头时断时续的声音,想着儿子的可爱模样,管士磊说,这是他最幸福的时刻。</p><p> 走近这群天涯“牧星人”,咀嚼着他们的苦乐观,笔者坚信:“铜鼓岭”将成为我国航天测控征途上的又一个显著地标。</p><br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