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火箭专家梁思礼院士逝世
<p align="center"></p><p>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著名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梁思礼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4月14日10时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p><p> <strong>梁思礼同志生平</strong></p><p>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导弹、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梁思礼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4月14日10时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p><p> 梁思礼同志1924年8月生,广东省新会人,是清末著名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先生最小的儿子。1950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195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抗日战争爆发后转入耀华中学。1941年到美国卡尔顿学院学习,1943年转入普渡大学电机工程系,1945年考入辛辛那提大学攻读导弹控制专业,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48年参加进步的北美基督教中国学生会(CSCA),并成为该会执行委员会成员。1949年参加留美知识分子的爱国组织——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动员中国留学生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p><p> 1949年10月,梁思礼同志回到祖国。并于1950年1月在邮电部电信研究所参加工作。1953年随邮电部电信研究所合并到总参通信部电子科学研究所,任天线电波组副组长。1956年参加了国家十二年科学规划的制定,参与起草“喷气技术”专项。同年9月,作为技术骨干调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任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从此把全部身心投入到中国航天事业之中。1958年至1965年先后任国防部五院二分院第一设计部室副主任、二分院第一设计部副主任,1965年至1980年先后任七机部一院12所副所长、党委副书记、所长,1980年至1983年任七机部一院副院长、七机部和航天部总工程师,1983年至1988年任航天部科技委常委,1989年至1996年任航空航天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1996年起,任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p><p> 梁思礼同志1958年被国防部五院授予技术少校军衔,1962年被国防部五院授予技术中校军衔,1987年被评为研究员,并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4年当选国际宇航联合会(IAF)副主席。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航天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1年、1993年先后被航空航天工业部记一等功,并被评为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专家,1996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7年获中国老教授科教兴国贡献奖,2013年获“中国侨届杰出人物”荣誉称号。</p><p> 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梁思礼同志主持和参与了我国近程、中近程和远程战略导弹及运载火箭的研制试验工作。1958年至1960年,作为苏联P-2导弹教导大队技术副大队长和弹上电气设备总设计师,负责控制系统的仿制和技术人员培训工作,直至1960年1059地地导弹发射成功。随后,参加了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东风二号及其改进型导弹的研制,并担任控制系统副主任设计师、主任设计师,领导研制成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惯性制导系统。1966年10月,作为主任设计师,参加了东风二号甲导弹和核弹头“两弹结合”飞行试验,为我国导弹核武器研制成功做出重要贡献。</p><p> 20世纪60年代末,梁思礼同志主持远程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研究和方案制定工作。1976年至1978年作为长征三号火箭控制系统技术负责人,在确定长征三号控制系统方案中起到技术领导和具体指导作用。1978年后又集中精力负责远程战略导弹和长征二号火箭的研制工作,担任型号副总设计师,参加了1980年向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为我国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技术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p><p> 1981年作为七机部总工程师,同时兼任通用测试设备(CAMAC系统)总设计师,负责部标准化、模块化、通用化的计算机自动化测试系统的研制工作并取得成功。1983年作为航天部总工程师,大力倡导、规划、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CAM)技术的应用,在当时国家相关技术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是航天CAD/CAM技术带头人和奠基者。梁思礼同志还是航天可靠性工程学的学科带头人,出任航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质量可靠性专业组组长、中国宇航学会可靠性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航天质量协会副理事长和《质量与可靠性》杂志编委会主任等职,为航天质量工作做出重大贡献。</p><p> 1988年,梁思礼同志作为国防科工委“核武器与空间裁军研究组”成员,进行核战略导弹和外空武器裁军的研究工作。作为中国代表参加1989年联合国在苏联召开的防止意外核发射研讨会以及1991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41届普格瓦什科学与世界事务会议,围绕“争取和平安全与发展”主题作了发言。梁思礼同志还参加了载人航天工程等的技术把关工作。近10余年来,梁思礼同志认真思考中国航天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参与并推动了多项重大项目的论证和立项,为航天重大规划建言献策,把毕生精力投入到航天事业中。他还将一生学识和经验进行总结,撰写了《关于载人航天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考虑》、《向太空的长征》、《梁思礼文集》等著作,积极参加和推动航天技术交流、科普教育活动,在年轻一代航天人中开展航天精神教育,积极推动着航天事业的发展。</p><p> 梁思礼同志作为新中国成立时回国的爱国知识分子,用他满腔热忱、拳拳报国之心,为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建设,奉献出他全部的心血和智慧。他富有战略思维和创新精神,一生治学严谨,学术思想活跃,对控制系统、计算机自动化测试、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软件工程化、质量可靠性等诸多领域有开拓性贡献。他重视与青年人的合作,注意培养新生力量和发掘人才。他工作认真,关心同志,受到广大航天干部职工的尊重和爱戴。他为人正直、光明磊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谦虚谨慎、廉洁奉公,不计名利、顾全大局,表现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和著名科学家的高贵品质。梁思礼同志高尚的思想品德、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p><p> 梁思礼同志的逝世,使我们党失去了一位好党员、好干部,使航天事业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奠基者和学术高超的优秀科学家。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学习他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为建设航天强国而努力奋斗。</p><p> <strong>梁思礼同志永垂不朽!</strong></p><br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