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卫星“管家”铸“丰碑”
<p align="center"></p><p>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是中国组建最早、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航天器测控与管理中心,至今圆满完成了数百次航天发射测控任务。张城玮 摄</p><p> 古城西安,是一座人文历史和现代科技交相辉映的国际化都市。坐落于此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是中国组建最早、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航天器测控与管理中心,至今圆满完成了数百次航天发射测控任务。</p><p> 记者了解到,1967年6月23日,中国组建了卫星地面测量部,这是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前身。1975年9月,中心正式成立。</p><p> 相关负责人说,由最初执行单一测控任务的临时指挥控制中心,已发展为集航天器实时测控、在轨航天器长期管理等多任务于一体的现代化航天测控中心。这里有中国唯一的陆基航天测控网,测控站点遍布全球五大洲和国内13个省区。</p><p> <strong>首座丰碑</strong></p><p> 建设尖端复杂的卫星地面观测系统,中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卫星地面测量部的技术人员白手起家、艰苦创业,自己动手盖机房、架天线、铺电缆,在酷暑严寒中调试设备,在陋室油灯下编写程序,度过了测控史上的艰难岁月。</p><p> 在陈芳允院士的主持下,科技人员集智攻关,制定出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测量技术方案。</p><p>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飞向天宇,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测控取得圆满成功,中心准确预报了卫星飞临世界244个城市上空的时间和方位,在浩瀚天宇树立起了中国人征战太空的第一座“里程碑”。</p><p> <strong>人随星移</strong></p><p>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的几年里,美、苏两国发射了多颗返回式卫星。当时中国已有了“两弹一星”,国力逐渐增强,中国航天人亦充满信心。</p><p> 1975年11月26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中心活动测控回收部队“人随星移”,用无线电定向仪等设备,自主捕获高速返回的卫星,创造了卫星回收一次成功的成绩。</p><p> <strong>同步定点</strong></p><p> 20世纪70年代,各航天大国加快太空竞赛步伐。中国高层指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空间技术方面不参加太空竞赛,要把力量集中在急用实用的卫星上来。”中国首颗应用型卫星“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应运而生。</p><p> 1984年4月8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中心及各测控站连续作战,精心测控8昼夜,成功将卫星定点于东经125度、36000公里的赤道上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p><p> <strong>飞船回收</strong></p><p> 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上马”。中心承担着测控通信和着陆场两大系统任务。</p><p> 着陆场系统主要负责飞船返回舱搜索回收和航天员搜索救援等任务,是空地一体、多专业协同的复杂系统工程。中心作为着陆场系统牵头单位,组织协调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10多个部门和单位,组建了一支具备高度机动性的全天候载人航天搜救力量,形成了一套科学的返回舱回收测控、高精度落点预报、航天员搜索救援的方案流程,建立了“空中搜救航天员、地面处置返回舱”的快速安全搜救模式。</p><p> 在“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飞船测控回收任务中,中心组织搜索救援力量,反复演练,创造了“救援人员30秒赶到航天员落地现场”、预报落点与实际落点仅差280米、轨道精度达到米级的世界航天奇迹。</p><p> <strong>多星管理</strong></p><p> 20世纪90年代,适应多星发射、并行管理任务形势需要,中心提出了测控资源最优分配策略与算法,初步实现了测控网管理与航天器管理的分离。本世纪以来,在轨航天器数量增加,中心先后自主研发了多星共位控制、星座构型控制、多星编队飞行等多套精密轨道控制软件,轨道计算和控制精度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p><p> 近年来,中心大力推进测控系统自动化建设,航天测控网逐步实现了“有人值班、无人值守”的自动化运行,具备了很高的可视化、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p><p> 中心管理的在轨航天器目前已经超过100颗,并已具备了同期对200颗在轨航天器实施轨道测定、状态监视、姿态调整、轨道控制和维护维修的能力。这些在轨航天器在以及北京奥运会、抗震救灾等重大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信息保障作用。</p><p> <strong>深空探测</strong></p><p> 月球探测等重大航天工程的牵引带动,中心攻克了远距离跟踪测量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测控能力实现了从地球轨道向月球、深空轨道航天器跟踪测控的重大跨越。</p><p> 在“嫦娥一号”绕月飞行中,中心首次使测控通信距离远达40万公里,叩响了深空测控的大门。在“嫦娥二号”任务中,中心完成了从奔月到环月、直至寿命结束的全程跟踪测控任务,将测控通信距离纪录扩展到了8000万公里。</p><p> 2013年,中心组织对欧空局“金星快车”进行了跟踪测量试验,测控通信距离成功突破了2.5亿公里。在“嫦娥三号”任务中,中心采用一系列先进深空测量手段,确保了探测器精准落月,顺利开展了月面探测等重大空间技术试验,为后续开展火星等极远星际探测奠定了基础。</p><p> 回首过去,岁月如歌;展望未来,使命催征。新一代航天测控人将紧跟世界航天科技发展前沿,开拓创新,携手奋进。</p><br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