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途飞船返回舱戴着“小黄帽”回家
<p> 我国返回式航天器首次使用超音速稳定伞</p><p align="center"></p><p> 6月26日,技术人员对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搭载升空的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进行检查。新华社记者 陈斌摄 </p><p align="center"></p><p align="center"></p><p> 6月26日,由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搭载升空的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西南戈壁区安全着陆。新华社记者 琚振华摄</p><p> 6月26日,我国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从苍穹归来,在预定落区安然降落。</p><p> 安全返回是此次多用途飞船飞行试验任务的“最后一棒”。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08所了解到,该所不仅为返回舱研制了主降落伞系统,还配备了我国第一顶用于返回式航天器的超音速稳定伞。</p><p> 508所技术人员介绍,多用途飞船返回舱看起来像一个头部窄巧、底部敦实的“不倒翁”,在再入飞行过程中它将采取大底朝前、小头朝后的“仰卧”姿态,安装在头顶的主降落伞系统会顺势迎风开伞。然而此次返回试验舱采用的是全新设计、未经在轨飞行试验验证的气动外形,如果在再入飞行中出现小头朝前、大头朝后的俯冲姿态,主降落伞系统将无法顺利工作。为此,他们在主伞舱旁边安装了超音速稳定伞,可凭借风力矫正返回舱的飞行姿态,保障主降落伞的正常工作。</p><p> 超音速稳定伞通体黄色,展开后如同一顶“小黄帽”。过去从返回式卫星、神舟飞船,到探月三期试验飞行器,使用的都是在亚音速条件下打开。在超音速条件下开伞飞行的,“小黄帽”是头一个。因此,它要应对剧烈颤震、反复充气、空气摩擦产生的高温等更加恶劣的环境考验。科研团队在伞形优化、材料特性研究、主要承力件结构设计等方面,开展了大量仿真计算,并经过风洞试验、高塔投放试验、结构强度试验等试验验证,最终确定了“小黄帽”的技术状态。</p><p> 作为国内专业从事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的单位,508所已经研制出数十种不同类型的降落伞,最大的展开相当于3个篮球场,最小的包装后体积不超过一本新华字典。这些产品成功应用于探空火箭回收、返回式卫星回收、载人飞船回收、无人机回收等领域。此次多用途飞船返回舱配备的超音速稳定伞是该所在回收着陆领域的又一项新成果。</p><p> 目前,508所正在自主研发以大型群伞、火星盘缝带伞作为减速装置的多种新型回收着陆系统。2015年底,该所开展的群伞空投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为未来大型航天器的回收奠定了技术基础;火星盘缝带伞也已完成了模样阶段的研制任务,顺利转入初样研制,在伞衣高密度包装、多余物捕获等方面取得了技术突破。</p><br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