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航天"大咖"吹牛忙 中国航天登月稳步迈
<p> 建军节前后,中国航天的劲爆消息不断。</p><p> 8月1日上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官方微信公众账号宣布,其负责研制的重型运载火箭50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首次实现燃气发生器-涡轮泵联动。</p><p align="center"></p><p> 8月1日下午,央视在新闻联播中披露,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正在研制组合动力飞行器项目,未来普通人上太空的成本和门槛将有望大大降低。</p><p> 8月2日上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宣布,其研制的直径3米大型固体火箭助推发动机刚刚取得了地面热试车的成功。</p><p> 不过,众多突破和进展中,也有一个令人颇感黯然的坏消息。</p><p> 7月31日,月球车玉兔的官方微博发布消息:</p><p> Hi!这次是真的晚安咯!!!还有好多问题想知道答案……但我已经是看过最多星星的一只兔子了!如果以后你们去到更深更深的宇宙,一定要记得拍照片,帮我先存着。月球说为我准备了一个长长的梦,不知道梦里我会跃迁去火星,还是会回地球去找师父?</p><p align="center"></p><p> 那只曾经令中国航天人激动不已,并鼓舞了无数高考生报名航天志愿的“兔子”,已经永眠于月面</p><p> 次日,经官方证实,这台迄今已在月面工作了972天的移动式探测车,永远地停止了工作。成为了遗留在荒芜的广寒宫中的一景。</p><p> 一个时代就此结束,但一个时代正在开始。遗憾与欣喜交错下,勾勒出了一幅中国航天院正稳步迈向月球的时代画卷。</p><p> <strong>广寒宫里那只“玉兔”</strong></p><p> 迄今为止,“玉兔”号移动式探测车主要取得了两项主要成就。</p><p> 其搭载的一部测月雷达,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幅月球地质剖面图。该设备通过对底层的遥感,揭露了月球雨海区域火山演化的历史,也展现了月球表面以下330米深度的地质结构特征,而且还在月球上发现了新的玄武岩类别。</p><p> 配备有雷达系统的“月兔”,虽然小巧,但却是个极其重要和复杂的深空探测装置</p><p> 此外,“嫦娥三号”探测器主体还与“玉兔”相配合,首次发现了月球上没有水的直接证据。此前,美国哈勃望远镜所观测到的月球地表的含水情况比我国此次观测的高两个数量级,而此次的观测则直接得出了有史以来的最低值,这是国际首次明确验证月球上没有水。</p><p align="center"></p><p> 从今以后,广寒宫内暂时只余下“嫦娥3号”,继续肩负着探测使命</p><p> 玉兔在其972天短暂生命中,与其主体“嫦娥三号”探测器一起,共为中国乃至世界航天人留下了7TB的数据。现在,这些数据已经被分发给国内上千所高校,将会成为中国航天院踏足月球的伟大阶梯之一。</p><p> <strong>500吨推力火箭发动机</strong></p><p> 世界上推力最大的火箭发动机是哪台?</p><p> 相信众多爱好者们都能立刻回答出——是俄罗斯的RD170M(海平面最大推力约740吨)。不过,那玩意儿是四燃烧室设计。而单燃烧室推力的王者,莫过于美国当年用于驱动登月的“土星5号”火箭的F-1型。</p><p align="center"></p><p> 冯·布劳恩博士与土星5号火箭的合影,摄于1969年的阿拉巴马的亨兹维尔。5台F-1火箭发动机以其3.76米的直径与霸气的冯·布劳恩博士相映成趣</p><p> F-1火箭发动机的设计海平面推力为150万磅力(约680.39吨)。这样大的推力能够在5台并联的时候,将起飞重量3000多吨的土星5号火箭在150秒的时间内推到6万4千米的高度,同时达到9920千米每小时(2.76千米每秒)的速度。</p><p align="center"></p><p> 距离海平面67公里的高度上,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正分离其第一级</p><p> 中国航天人想要实现我们将太空人送上广寒宫的梦想,就必须要有近地轨道投送能力达到100吨级的超级火箭。而想要制造出这种超级火箭,前提是拥有海平面推力达到500吨以上,堪比F-1以及RD-170DE 的超级火箭发动机!</p><p align="center"></p><p> 进入2016年以来,先是3000吨级超级火箭“长征9号”(100吨以上近地轨道载荷)获得立项,此次更是其配套火箭发动机取得“首个里程碑式胜利”,其预示着中国航天掌握这杆登月“天梯”的努力,正一步一个脚印在向前推进。</p><p> <strong>通向真正廉价航天之路</strong></p><p> 央视在8月1日的新闻联播中披露,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正在研制组合动力飞行器项目,未来普通人上太空的成本和门槛将有望大大降低。 据报道,在研的这种组合动力飞行器,是一种集成涡轮发动机、冲压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等多种动力复合飞行器。</p><p>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研发中心副总研究师张永介绍,目前计划利用3-5年的时间掌握相应的关键技术,在2030年左右实现应用目的,达到亚轨道应用和入轨应用这种模式。</p><p> 值得关注的是,央视在报道中明确阐述道:“相比航天飞机和部分回收的运载火箭,组合动力飞行器有更好的维护性和实用性”。</p><p align="center"></p><p> 所谓“组合动力飞行器”,如果要说得更为形象一些,那么各位可以参考本公号7月15日推送的头条微信公众号内容。其中提到的平流层发射系统(Stratolaunch Systems),即可被视为一种较为简单的组合动力飞行器。而根据早在2周以前的另一篇相关报道【航天发射场马上要搬上飞机了】,这种国产在研组合动力飞行器,将是集“涡轮发动机、冲压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等多种动力”为一体的。</p><p> 相比平流层发射系统那种采用巨型传统飞行器,将火箭运送到15000米以上投放发射的模式,采用了常规涡轮喷气式发动机和冲压发动机的组合式飞行器,显然能将常规动力下飞行器的最大飞行高度,提升一倍以上!</p><p align="center"></p><p> 组合动力飞行器想象图</p><p> 此外,该航天器设计为通过跑道水平起飞,受到气候和空间限制,相比现有发射体系要小得多。</p><p> 根据火箭院组合动力飞行器技术研究中心设计师杨旸介绍:"组合动力飞行器’是集成涡轮发动机、冲压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等多种动力的飞行器。如果使用‘组合动力飞行器’开展载人航天活动,普通人即使没接受过航天员的专业训练也能上太空。”</p><p> <strong>写在大戏开场之时</strong></p><p> 今年6月25日晚上20时,随着海南文昌基地的一声轰鸣,中国新一代廉价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冲入天际。</p><p> 诸位是不是有一种——从那一刻起,中国航天各类新闻不断,新项目和新突破令我们应接不暇,在短短一个多月内,就将国人对自身太空实力的认识提高了一个量级的感受。</p><p> <strong>前路越来越开阔,其原因究竟何在?</strong></p><p> 其实道理非常的简单。只不过是因为我们的航天人,把外国的忽悠们用来在推特上吹水、吸引粉丝、打嘴仗,以及写PPT忽悠投资,乃至于包装宣传自己时间,统统拿来实干了……</p><br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