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到“质造” 中国航天计划“亮瞎眼”
<p> 继玉兔月球车开启“长长的梦”后,中国首台火星车公开亮相,并开始全球征集名称。透过他们那些呆萌的照片,你是否可以感受到中国科技不断增强的澎湃力量?</p><p> 中国航天作为中国工业一张响当当的名片,已经引起世界广泛关注。中国连续在“神舟”载人飞船、“嫦娥”探月工程、“天宫”空间站等领域取得里程碑式的重大进展。目前,已建成太原、酒泉、西昌及文昌4个航天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气象、对地观测、通信广播、中继、定位等系列卫星。“十二五”确定的目标——100次火箭发射,100颗卫星上天,100颗卫星在轨稳定运行——在2014年随着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历史性地实现累计发射200次而超额完成。“十二五”期间在航天领域取得的巨大发展,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强国之列。</p><p> 而且,用个时髦的话说,中国航天计划简直亮瞎眼:今年秋天,运载火箭将把“天宫2号”空间站送上太空,紧接着将有两名宇航员进入空间站。明年“长征7号”运载火箭将带着“天舟1号”补给货运飞船与“天宫1号”实现对接。两年后,中国计划开始建造首座装备全面的空间站。</p><p> 几经波折的雅万高铁日前终于获得全线建设许可,成为中国高铁全产业链走出去的第一单。据统计,目前,已经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或有合作意向的高铁计划累计达3.5万公里,从中老铁路、中泰铁路到印尼的雅加达至万隆高铁、俄罗斯的莫斯科至喀山高铁等高铁项目的建设和推进,使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捷报频传,中国高铁尖端技术的“硬实力”和建设管理的“软实力”,已成为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技术支撑和基础保障。据关于国家形象的第四次全球调查显示,海外受众对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很高,甚至超过了中国受访者,其中,中国高铁被认为是最突出科技成就。</p><p> 不过,科技和创新力量的强大除了满足对未知的探索和实践,还应该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品质的提升。里约奥运会恰好为中国企业将科技与实践应用结合能力的展示提供了舞台:格力、美的、同方威视公司、浙江大华、华为通信、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在通信、后勤、安检、空调、基建等方面贯穿比赛始终,更可喜的是,“中国制造”已经不再躲在“代工”背后,而是打造自己智能化、创新化的品牌和服务,凭借的也不再是低廉的价格,还有技术、品牌和文化实力,中国企业正从“制造”向“智造”升级。按照8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促进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增加“中国制造”有效供给满足消费升级需求,这些已经能够走出国门参与全球竞争的中国企业显然已经做好准备。</p><br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