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仪研究院:像组合积木一样组合卫星
<p align="center"></p><p> 天仪空间的“立方星”</p><p> 正式运行不到250天时间,融资数千万;半年内,自主设计研发、集成测试的两颗微小卫星,将飞升太空……天仪研究院,牛气十足。</p><p> <strong>理念: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让昂贵的太空试验不再遥不可期</strong></p><p> 2015年的某一天,北航毕业央企离职的杨峰遇到了体制内的技术牛人任维佳,两个想改变现状,尝试创业的人一拍即合,天仪研究院应运而生。</p><p> 去年,国家在民营航天产业方面持续出台政策红利,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商业航天,当它们把通信、遥感、导航等服务作为最主攻方向时,天仪研究院却选择瞄准少有人关注的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领域的细分市场。</p><p> 更低的成本、更短的时间、更灵活的机制,帮助科学家完成科研成果的在轨验证,是他们创业的初衷,也是为了解决传统模式中存在的痛点。</p><p> “我认识一个国外科学家,一辈子都在研究同一个航天实验,但因为经费问题直到退休也没能上天验证。”多年航天系统的经历让他们十分清楚:按照传统的实验卫星发射方式,国内大量地太空科学实验难以上天验证。</p><p> 核心团队十分清醒,“传统的通信、遥感、导航服务虽然空间很大,但竞争激烈,不适合我们这种初创型团队玩。”</p><p> 近期,美国权威媒体公布了去年全球航天市场的经济总量,已超过3000亿美元,其中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的占比超过10%。</p><p> “这是一个300亿美元的市场,足够我们玩。”杨峰十分看好天仪的方向——利用低成本的商业微小卫星,提供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服务。</p><p> 天仪空间的卫星还没有发射,已经有6家客户找上门来,要与天仪研究院合作,搭载相应的科学实验。</p><p>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天仪项目获得了北极光、国科嘉和、联想之星、长沙高新区人才基金等7家投资机构数千万的融资。</p><p align="center"></p><p> 天仪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正在查看自主研发的“MINIHubble”天文卫星。</p><p> <strong>产品:“私人定制”,像组合积木一样组合卫星</strong></p><p> 记者第一次来到天仪实验室,看到即将上天的卫星惊叹不已。与印象中承载着国家任务、体积动辄超过一间屋子的大卫星不同,天仪微小卫星只是一个长方形的“盒子”,大小还比不上一个手提箱。</p><p> 卫星这么小,能上天干啥?</p><p> 杨峰解释,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微小卫星将在未来创造无限可能,关键看载荷。天仪微小卫星可以载荷结构、电源、通信等多个模块。</p><p> 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实现流程的敏捷开发,最终在可靠性和合理降本之间寻找平衡点,匹配客户需求。“我们设计制作卫星,大量使用商业级元器件,其成本与使用航天级元器件的卫星相比低了很多。”</p><p> 模块化意味着可以按需定制,体量小、商业级又意味着成本低。某种意义上,天仪微小卫星是“私人定制”的卫星。</p><p> “不同卫星的载荷不同,根据客户需求配置不同的模块化载荷,像组合积木一样组合卫星。”杨峰告诉记者。</p><p> 经过一年的研发,公司完成了基于商业微小卫星的太空试验平台的研制。试验的准备时间从原来的几年缩短至几个月,试验的成本比传统方式降低接近一个数量级。</p><p> <strong>团队:打造全明星队,人人都是多面手</strong></p><p> “30人的初创团队,几乎80%都是从国家航天系统出身,有的甚至工作了近20年,参加过超过100项国家发射的各类航天项目。”杨峰介绍。</p><p> “我们的客户,一般不具备航天工程经验,都是各个专业领域的技术专家,所以我们的团队成员必须既了解航天工程的指标要求,又了解科学家们的迫切需求。所有我们的团队必须是‘全明星队’。”</p><p> 与卫星研制同样困难的是发射资源获取,天仪团队在这方面具有天然优势。目前国内的卫星发射资源有限,天仪空间的团队有航天体系的工作经历,有与国外开展航天科学试验的经验,与相关业务部门、机构都有过合作,了解与国内外相关部门、机构的合作流程,能够加快达成合作的速度。</p><p> 公司计划在今年发射两颗卫星,其中一颗卫星是与国外科学团队合作研制,通过商业化手段为国内外科学团队提供太空微重力实验机会,这是天仪等商业模式的首次验证,这颗卫星已经研制完成;另一颗则是由团队完全自主研发,用于验证公司自主研发的卫星、电子和通信关键技术,该技术如果试验成功将可以进一步提高卫星的性价比,同时帮助科学家、工程师和公众用户更方便地接入和操控卫星,目前正做整星的总装集成测试。</p><br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