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g123 发表于 2016-11-22 21:24:48

国家航天局公布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年60件大事

<p>  今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正式创建。6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和英明领导下,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p><p>  为重温航天历史,总结航天经验,弘扬航天精神,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办公室、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办公室联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企业文化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党群工作部及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等新闻媒体,组织开展了“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年60件大事”评选活动。</p><p>  评选活动按照“历史影响力与传播效果相结合、公众参与与专家评审相结合”的原则,经各航天有关单位遴选推荐、网上公示投票、专家终评审议,评选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中国航天事业起步”等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年60件大事。</p><p>  <strong>60件大事</strong></p><p>  <strong>1956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中国航天事业起步</strong></p><p>  1956年2月17日,钱学森向党中央、国务院提交《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对组建导弹研究的组织机构、人员选调、发展规划和实施步骤提出了具体建议和意见。5月26日,中央军委确定由航空工业委员会负责组建导弹管理机构——国防部五局和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0月8日,国防部五院在北京举行成立大会,钱学森任院长。中国航天事业就此起步。</p><p>  <strong>1958 第一个航天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组建</strong></p><p>  1958年4月,经中央军委批准,由20兵团副司令员孙继先率领的20兵团和由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率领的19兵团,开赴大西北,在茫茫戈壁滩上,开始建设我国第一座导弹试验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此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文昌航天发射场相继组建,四个航天发射场形成了我国沿海内陆相结合、高低纬度相结合、各种射向范围相结合的发射场格局,中国航天发射能力持续提升。</p><p>  <strong>1960 第一枚探空火箭发射成功,毛泽东主席作重要指示</strong></p><p>  1960年2月19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T-7M”试验型液体探空火箭在上海市首次发射成功,飞行高度约8公里。5月28日,毛泽东主席在上海新技术展览会参观“T-7M”探空火箭时作出重要指示:“应该是八公里、二十公里、二百公里地搞上去”。航天人备受鼓舞,再接再厉,于当年9月13日,成功将我国第一枚T-7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发射成功。</p><p>  <strong>1960 我国仿制的第一枚“1059”导弹发射试验成功</strong></p><p>  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苏联“P-2”导弹的第一枚导弹(代号“1059”,后称东风一号)在酒泉进行飞行试验,飞行550公里,弹头命中目标区,获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在掌握导弹技术方面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12月6日、16日,又分别进行了第二枚“1059”战斗弹和第三枚“1059”遥测弹飞行试验,均获成功。</p><p>  <strong>1961 中央批准“两弹”研制,明确中国航天发展方向</strong></p><p>  1961年8月20日,聂荣臻向党中央呈送了《关于导弹、原子弹应坚持攻关的报告》。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同意了聂荣臻的报告,确定了“缩短战线,任务排队,确保重点”的方针。1963年3月14日,中共中央就国防工业建设问题指示:两弹为主,导弹第一,努力发展电子技术,是研制导弹、原子弹及其配套产品的长远方针。</p><p>  <strong>1962 第一代地空导弹击落U-2等高空侦察机</strong></p><p>  1962年9月9日,我空军导弹部队在华北地区上空击落一架U-2飞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赞扬。此后,我国第一代地空导弹先后击落入侵的美军U-2等高空侦察飞机数架,有力遏制了敌对我领空的侦察,捍卫了祖国神圣的领空。</p><p>  <strong>1962 领导国防尖端技术事业的中央专门委员会成立</strong></p><p>  1962年10月30日,罗瑞卿总参谋长向党中央提交《关于加强原子能工业领导问题的报告》,建议成立中共中央十五人专门委员会,加强对原子能及尖端事业的领导,获毛泽东主席批准。11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十五人专门委员会,周恩来任主任委员,罗瑞卿兼任专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1965年3月2日,中共中央批准中央十五人专门委员会改称中央专门委员会(简称中央专委),兼管导弹和卫星的研制工作。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等重大工程都由中央专委决策批准。</p><p>  <strong>1964 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型导弹东风二号发射试验成功</strong></p><p>  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导弹在酒泉进行发射试验,首次获得成功,标志着我国导弹从研仿走向自主研制。通过东风二号导弹的改型研制,初步摸索了自行设计的规律,掌握了导弹从提出任务、总体设计、工程研制,直到飞行试验的主要程序、工作内容和方法。</p><p>  <strong>1966 导弹加装核弹头的“两弹结合”试验获得成功</strong></p><p>  1966年10月27日,我国成功用东风二号甲中近程导弹加装核弹头进行了“两弹结合”试验。导弹飞行正常,核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两弹结合”试验成功,表明中国已具有战略威慑能力。周恩来总理对“两弹结合”试验提出的“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要求,成为尖端武器研制工作的十六字方针。</p><p>  <strong>1967 航天测控体系起步建设</strong></p><p>  1967年5月13日,国家计委批转了卫星地面观测系统工程建设计划。1968年,酒泉、喀什、湘西、南宁、昆明、海南、胶东、长春等测控站相继竣工并交付使用。目前,中国已建成包括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基测控站、海上测量船、天基测控手段在内,能够服务于地球轨道卫星、载人航天、月球与深空探测等任务,天地一体、全球布局、组网灵活、安全可靠的航天测控网。</p><p>  <strong>1970 我国首型中远程导弹东风四号试验成功</strong></p><p>  1970年1月30日,中远程地地导弹东风四号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东风四号导弹的研制成功,对我国掌握多级火箭技术、发射人造卫星和发展洲际导弹具有重要作用。</p><p>  <strong>1970 长征一号成功发射我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strong></p><p>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准确送入预定轨道。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这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次执行卫星发射任务,也是我国首次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p><p>  <strong>1975 “尖兵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开遥感事业先河</strong></p><p>  1975年11月26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尖兵一号”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11月29日,卫星回收舱安全降落并回收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p><p>  <strong>1977 第一代远洋航天测量船问世</strong></p><p>  1977年8月、10月,远望1号、2号船分别建成下水,组成我国第一代综合性航天远洋测量船队。远望1号、2号船,代表着我国当时航空、电子、冶金、机电、轻工等多领域的高技术集成。此后,远望3、4、5、6号船陆续下水;2013年,远望21号、22号火箭运输船相继入列;2016年,远望7号下水,我国航天远洋测控和火箭海上运输能力持续提升。</p><p>  <strong>1980 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发射成功</strong></p><p>  1980年5月18日,我国自行设计生产的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向太平洋预定海域首次发射成功,新华社发布新闻公告,人民大会堂召开庆祝大会。这是中国导弹研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表明中国的国防实力有了新的提高和加强。</p><p>  <strong>1980 中国成为联合国外空委成员</strong></p><p>  1980年11月,联合国大会第50次全体会议同意接受中国为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成员。中国积极参与制定、协商国际外空规则和重大事务,与联合国外空委的合作不断扩大深化。2010年6月,中国与联合国签署灾害管理与应急响应天基信息平台北京办公室相关协议,该办公室是联合国在中国设立的第一个致力于外空领域国际合作的分支机构。</p><p>  <strong>1981 首次“一箭三星”发射成功</strong></p><p>  1981年9月20日,风暴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三颗科学实验卫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一箭三星”标志着我国发射技术、火箭与卫星分离技术、多星在轨运行管理技术的突破。</p><p>  <strong>1982 巨浪一号导弹水下机动发射成功</strong></p><p>  1982年10月12日,我国自行研制的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巨浪一号发射成功,填补了中国水下机动发射战略导弹的空白,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水下发射弹道导弹技术的国家。</p><p>  <strong>1984 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成功发射</strong></p><p>  1984年4月8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东方红二号第二颗试验通信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4月17日,卫星成功开通通信、电视传输。此次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研制和发射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第三个掌握先进低温火箭技术的国家。1986年2月1日,我国第一颗东方红二号实用通信广播卫星成功发射,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p><p>  <strong>1985 中国运载火箭正式投入国际市场</strong></p><p>  1985年10月26日,航天工业部对外宣布,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二号、长征三号运载火箭进入国际市场,中国长城工业公司负责承揽国外用户卫星发射服务业务。</p><p>  <strong>1985 航天人获我国第一号发明专利</strong></p><p>  1985年12月,航天207所胡国华拿到国家专利局颁发的专利号为“85100001.0”的证书,成为新中国“第一号专利”发明人。专利名称为“可变光学滤波实时假彩色显示方法和装置”,即把从卫星上拍摄的地球黑白图片根据某种特征变成彩色图像,从而看到更多信息。</p><p>  <strong>1986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建成并投入运行</strong></p><p>  1986年12月20日,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建成并投入运行,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站名。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是国际资源卫星地面站网成员,目前存有1986年以来的各类卫星数据资料,是我国时间最长的对地观测卫星数据历史档案库,具有覆盖我国全部领土和亚洲70%陆地区域的卫星数据实时接收能力。</p><p>  <strong>1988 我国首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发射成功</strong></p><p>  1988年9月7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新研制的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送入预定轨道。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国家,中国气象卫星及其应用从此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已发射14颗气象卫星,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气象卫星成为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成员,实现了业务化、系列化发展,取得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p><p>  <strong>1990 中国首次发射外星获得成功</strong></p><p>  1990年4月7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亚洲一号通信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卫星由美国休斯公司制造,这是中国承揽的首次商业发射服务。中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之后,第三个进入国际航天商业发射领域的国家。</p><p>  <strong>1990 二十四字“航天精神”提出</strong></p><p>  根据聂荣臻元帅倡导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精神,结合航天系统的具体特点,航天工业部党组对航天精神的基本点做了新的概括,表述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1990年5月,聂荣臻元帅亲笔书写了这一航天精神。航天事业正是在这一伟大精神的指引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p><p>  <strong>1990 第一枚大推力捆绑式火箭长征二号E成功发射</strong></p><p>  1990年7月16日,我国第一枚大推力捆绑式运载火箭长征二号E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一颗模拟星和一颗巴基斯坦科学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长征二号E低轨运载能力达到9.2吨,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从1.5吨提高到4.8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水平达到新的高度。</p><p>  <strong>1991 钱学森获“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strong></p><p>  1991年10月1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授奖仪式,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的奠基人,为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特别是火箭导弹、航天事业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p><p>  <strong>1994 “金牌火箭”长征三号甲发射成功</strong></p><p>  1994年2月8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首次发射获得成功,将实践四号科学实验卫星和一颗模拟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大幅提升了我国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运载能力。2007年6月,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获得“金牌火箭”称号,迄今为止共进行25次发射,全部获得成功。</p><p>  <strong>1997 110条质量管理措施助力中国航天走向辉煌</strong></p><p>  1997年3月8日,面对中国航天连续出现各类质量问题的严峻形势,航天工业总公司颁发《强化航天科研生产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简称72条),提出了解决航天深层次问题的政策和办法。此后,又先后颁发《强化型号质量管理的若干要求》(简称28条),制定了质量问题归零的“双五条”标准。这一系列系统、加严的质量管理措施,为后续中国航天的连续成功奠定坚实基础。2015年11月,航天质量问题归零的“双五条”标准成为国际标准(ISO18238),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发布。</p><p>  <strong>1997 新一代通信广播卫星东方红三号成功发射</strong></p><p>  1997年5月12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新一代通信广播卫星东方红三号送入预定轨道。5月20日,卫星成功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进一步满足了国内各种通信业务的需要,加速了国家的信息化进程。</p><p>  <strong>1999 新型远程地地导弹发射试验取得成功</strong></p><p>  1999年8月2日,我国成功进行了一次新型远程地地导弹发射试验,标志武器装备研制生产任务取得重大突破。</p><p>  <strong>1999 国家表彰“两弹一星”元勋,“两弹一星”精神正式提出</strong></p><p>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大会,表彰曾为“两弹一星”研制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等16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等7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江泽民总书记在讲话中阐述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p><p>  <strong>1999 “南南合作”典范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发射成功</strong></p><p>  1999年10月14日,中国和巴西合作研制的资源一号卫星和一颗巴西小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资源一号卫星是我国主导研制的第一颗高速传输型对地遥感卫星。它的发射成功,开创了发展中国家航天高科技领域技术合作的先例,被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p><p>  <strong>1999 神舟一号无人试验飞船成功发射回收</strong></p><p>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入轨。11月21日,神舟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这是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飞行试验。此后,中国又先后发射了神舟二号、三号、四号飞船,完成了所有预定的试验内容。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代号921工程)于1992年9月21日经中央审议批准实施,分“三步走”: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建造空间站。</p><p>  <strong>2000 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建成</strong></p><p>  2000年,2颗北斗卫星先后成功发射;2003年,成功发射第三颗北斗卫星,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建成,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第一代卫星导航系统,改善了我国长期缺乏自主有效的高精度导航定位手段的被动局面。</p><p>  <strong>2000 中国政府首次发布航天白皮书</strong></p><p>  2000年11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首次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向国内外介绍了中国政府发展航天的宗旨、原则、现状、目标和国际合作等内容,被誉为“揭开了中国航天神秘的面纱”。白皮书展示了未来十五年中国航天的发展规划,首次提出了“大航天”概念,涵盖了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大领域。此后,又先后发布了《2006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和《2011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p><p>  <strong>2002 我国首颗海洋探测卫星海洋一号成功发射</strong></p><p>  2002年5月15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一号D气象卫星和我国第一颗海洋探测卫星海洋一号送入预定轨道,结束了中国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此后,又先后发射了多颗海洋卫星。海洋系列卫星为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洋污染监测与防治、海岸带资源开发等发挥了重要作用。</p><p>  <strong>2003 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strong></p><p>  2003年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在轨飞行21小时后,于10月16日安全返回,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梦想。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p><p>  <strong>2003 “双星探测计划”顺利实施</strong></p><p>  2003年12月30日、2004年7月25日,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两颗卫星顺利发射,与欧洲空间局星簇计划的四颗卫星形成人类对地球空间的第一次六点探测。双星计划是我国航天领域第一个空间科学计划,带动了我国科学卫星系列的发展。此后,我国成功发射暗物质卫星、返回式微重力和生命科学实验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等多颗科学卫星。</p><p>  <strong>2004 王永志、孙家栋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strong></p><p>  2004年2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获得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0年1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孙家栋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p><p>  <strong>2005 神舟六号任务实现“多人多天”航天飞行</strong></p><p>  2005年10月12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将搭乘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送入太空,10月17日,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神舟六号任务实现了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航天飞行的重大跨越,并开展了空间科学实验活动。</p><p>  <strong>2005 我国第三代首型防空导弹“红旗九号”研制成功</strong></p><p>  2005年11月7日,我国第三代首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红旗九号”成功研制,标志着我国在中高空、中远程防空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防空导弹研制、试验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p><p>  <strong>2006 新一代无毒无污染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立项研制</strong></p><p>  2006年8月8日,国务院批准新一代运载火箭基本型长征五号立项研制。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我国运载火箭升级换代的里程碑和重要标志,将实现我国液体运载火箭直径由3.35米至5米的跨越,能够将我国进入空间能力提升2.5倍以上。目前,长征五号已进入发射场区,将于今年11月实现首飞。</p><p>  <strong>2007 中国卫星整星出口实现突破</strong></p><p>  2007年5月14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我国研制的大容量通信广播卫星尼日利亚一号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并实现在轨交付。这不仅标志着中国实现了卫星整星出口零的突破,也是中国以火箭、卫星及发射支持的整体方式,为国际用户提供商业卫星发射服务的首次实践。</p><p>  <strong>2007 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strong></p><p>  2007年10月24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嫦娥一号经过14天飞行,于11月7日成功进入200公里环月轨道。11月26日,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第一幅月球三维影像图。2008年11月12日,我国首幅120米分辨率的全月球影像图公开发布,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完成。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于2004年1月23日立项。2004年2月25日,工程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将探月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我国探月工程分“绕、落、回”三步实施。</p><p>  <strong>2008 我国首颗中继卫星天链一号成功发射</strong></p><p>  2008年4月25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首颗中继卫星天链一号送入预定轨道。天链一号的成功发射,使我国测控覆盖率由原来的12%大幅提高到60%左右。2011年、2012年,天链一号02星、03星先后成功发射升空,实现全球组网运行,中继卫星系统正式建成。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中继卫星系统三星组网、全球覆盖的国家。</p><p>  <strong>2008 神舟七号任务成功实施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strong></p><p>  2008年9月25日,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3名航天员搭乘神舟七号飞船进入太空,9月27日,航天员翟志刚圆满完成我国首次空间出舱任务。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p><p>  <strong>2008 中国倡议并牵头成立亚太空间合作组织</strong></p><p>  2008年12月,中国作为东道国倡议并牵头成立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积极推动成员国之间空间科学、技术及其应用多边合作。这是第三个总部设在中国的政府间国际合作组织。2015年10月27日,由亚太空间合作组织与中国国家航天局共同主办的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发展战略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通过《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发展战略高层论坛北京宣言》,提出了亚太地区空间能力发展与合作的新愿景。</p><p>  <strong>2010 “天眼工程”高分专项启动实施</strong></p><p>  2010年5月12日,作为国家十六个重大专项之一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以下简称高分专项)全面启动实施。高分专项采用“天、空、地”一体化设计,统筹建设地面系统、应用系统,已发射成功并投入使用的高分一号、二号、三号、四号等多颗卫星,初步实现了全天候、全天时、全球对地观测。2016年3月10日,“高分应用综合信息服务共享平台”正式上线运行,16个部委、11个区域和若干企业高分数据应用互联互通,在国内首次实现了海量数据资源、应用成果的有效集成与共享。高分卫星数据已广泛应用于抗洪救灾、环境保护、国土资源调查与监测等众多领域,培育形成了较大产业化发展空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p><p>  <strong>2010 嫦娥二号卫星刷新中国航天新高度</strong></p><p>  2010年10月1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二号卫星送入地月转移轨道。10月27日至29日,嫦娥二号卫星完成对月球虹湾局部区域高分辨率成像拍照,嫦娥二号任务获得圆满成功。之后,嫦娥二号卫星飞离月球,奔向日地拉格朗日L2点,在距地球700万公里处与图塔蒂斯小行星交会探测,实现了数亿公里的远距离星际航行,刷新了中国航天的新高度。</p><p>  <strong>2011 载人航天突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strong></p><p>  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2011年至2013年,天宫一号先后与神舟八号、九号、十号飞船进行了自动和手动空间交会对接试验,均取得圆满成功。中国载人航天全面突破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为我国建造空间站、开展大规模空间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搭乘神舟九号飞船的刘洋成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搭乘神舟十号飞船的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成功进行太空授课。</p><p>  <strong>2012 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投入使用</strong></p><p>  2012年12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正式向中国及亚太周边地区提供连续无源定位、导航、授时等服务,全球系统全面加快建设。目前,基于北斗系统的自主卫星导航产品已在我国多个重点领域和行业得到广泛应用。</p><p>  <strong>2013 嫦娥三号实现中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及月面巡视勘察</strong></p><p>  2013年12月2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12月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自主成功避障,安全软着陆。12月15日,“玉兔”号月球车与着陆器分离,开始月面巡视勘察。嫦娥三号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落”全面实现。</p><p>  <strong>2014 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圆满成功</strong></p><p>  2014年11月1日,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返回器历经8天约84万公里的飞行后,精准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试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我国全面突破和掌握航天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关键技术,为全面完成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p><p>  <strong>2015 我国首个“互联网+智能制造”平台航天云网上线</strong></p><p>  2015年6月,我国首个“互联网+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航天云网上线。该平台是致力于打通制造业资源(包括数据资源)多维度协同共享通道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运行以来,已经吸引国内外近24万家企业入驻,采购需求发布48000余条,涉及金额超410亿,成交金额总计突破130亿元,涉及智能设备、工业制造、军工、互联网、环保技术、金融服务等多个领域。</p><p>  <strong>2015 多种新型导弹装备亮相“9.3”胜利日阅兵</strong></p><p>  2015年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首次抗战胜利日大阅兵上,鹰击12和83反舰导弹、长剑10巡航导弹、东风31洲际弹道导弹、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等中国航天20余种导弹装备受阅,涉及舰空导弹、地空导弹、常规导弹、核常兼备导弹、核导弹等领域,涵盖地面突击、防空反导、海上攻防等作战体系。</p><p>  <strong>2015 《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发布</strong></p><p>  2015年10月29日,《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正式发布,旨在建立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市场化、商业化新机制,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开展区域、产业化、国际化及科技发展等多层面的遥感、通信、导航应用示范,加强跨领域资源共享与信息服务综合能力,加速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及其他新技术、新应用的融合,促进卫星应用产业可持续发展。</p><p>  <strong>2016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批准实施</strong></p><p>  经中央批准,2016年3月,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立项研制,计划于2020年7月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探测和巡视探测的目标。探测器飞行约7个月后到达火星,开展为期2年的环绕探测,在火星表面着陆区附近开展3个月的巡视探测。</p><p>  <strong>2016 国家批复设立“中国航天日”,奏响建设航天强国号角</strong></p><p>  经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设立“中国航天日”,旨在宣传中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一贯宗旨,大力弘扬航天精神,激发全民族探索创新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p><p>  <strong>2016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成功首飞</strong></p><p>  2016年6月25日,我国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成功,使我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从不到9吨提升到近14吨,提高了我国进入空间能力。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任务,也是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的首秀之战。</p><br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家航天局公布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年60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