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剑锋:听不到掌声的追梦人
<p align="center"></p><p>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轨道室主任谢剑锋</p><p>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轨道室主任谢剑锋终于稍稍松了一口气。</p><p> 19日凌晨,经过该中心5次远距离导引控制,神舟十一号飞船如约来到了天宫二号后下方52公里处的天地交班点,踏上了实施交会对接的精准轨道。谢剑锋把身体靠在椅背上,揉了揉眼睛,拧了拧脖子,又立即回到工作岗位。</p><p> 作为负责此次任务轨道计算、预报与控制工作的专家,自天宫二号发射升空以来,谢剑锋一直保持着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每项数据处理,每次轨道计算,每个控制策略,他都全神贯注,丝毫不敢大意。</p><p> 尽管参加过历次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任务,拥有丰富的大战经验,但如履薄冰的感觉始终伴随在谢剑锋左右。“轨道人计算的是飞行器的轨道线,关系的却是航天员的生命线。”他说,尤其是载人交会对接任务,频繁的控制环环相扣,任何一次出现失误都会影响后续任务实施,都可能影响航天员的在轨安全。</p><p> 因此,带领团队创新攻关、提升飞控技术水平,把每个环节都做到精准无误,始终是他最关注的事。</p><p> 早在2015年初,北京飞控中心就成立团队,集中备战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面对393公里的崭新交会对接轨道,以及飞船发射前21天实施轨道维持,如何兼顾调相和圆化控制的任务要求,提高长时间轨道预报精度,成为谢剑锋首先要攻克的难题。“一个月内保证解决。”他立下军令状。</p><p> 谢剑锋带领技术攻关小组日夜浸泡在轨道测量数据里,通过对天宫二号进行精细化建模,反复对大气密度估值与空间环境参数应用策略进行优化,逐步提高轨道预报精度。最终,他们只用20天就突破了高精度中长期定轨预报技术。经过多次联调演练检验,定轨预报精度完全满足任务指标要求。</p><p> 关键技术创新是任务执行的基础,轨道控制计算精度则是任务成败的关键。神舟十一号飞船入轨后,与天宫二号相距万里之遥。如何成功牵引神舟十一号飞船抵达相距52公里处天地交班点,5次远距离导引控制至关重要。谢剑锋带领团队反复推敲每一个控制细节,认真核对每一个控制策略,充分考虑每一个可能故障,直到能确保万无一失。</p><p> 17年前,当神舟一号飞船遨游苍穹时,他的团队把轨道精度做到了百米量级;5年前,面对被称作“太空穿针引线”的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他们把轨道精度提高到了十米量级。如今,随着中国人迈向太空的脚步迈得越来越远,他们也将“中国精度”不断刷新。</p><p> 谢剑锋温文尔雅,却有一颗倔强的心。带着这份执着,他创造了北京中心飞控领域的多项第一:开发第一个轨道监视软件、第一套轨道仿真系统,设计我国第一个飞船上升段大气层外逃逸救生控制策略,拟定我国第一份载人飞船的自主应急返回控制方案……他先后创新突破了“高精度定轨”“精确返回控制”“地月转移轨道控制”等二十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飞控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p><p> 在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圆梦时刻,都是谢剑锋最忙碌的时候。虽然听不到飞控大厅内欢庆胜利的掌声,他却坚信自己是离梦想最近的人。</p><br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