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发射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
<p align="center"></p><p> 碳卫星发射场试验队成立</p><p> 中国将在近期发射一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专家13日向记者介绍如何一“碳”究竟。</p><p> 工业革命以后,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引起温室气体排放呈现爆发式增长。对碳排放进行动态监测,将使人类社会更好地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p><p> 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碳卫星总设计师尹增山形容为“持家先要有账本”。他说,“账本”分为两部分:其一是支出明细,管清各国每年碳排放情况;其二是算总账,提高对全球碳循环机制的认识。</p><p> 仅通过数量有限的地面监测站,人们无法在洲际区域和局部尺度上获取量化的、精度高的碳通量信息。利用卫星进行全球二氧化碳监测已成为重要手段,日本和美国分别于2009年、2014年各发射一颗碳卫星。</p><p> 尹增山说,中国的碳卫星将由模块化卫星平台、高精度二氧化碳探测仪与云和气溶胶探测仪载荷组成,重620公斤,在距地700千米的太阳同步轨道上运行。卫星每隔16天对地球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可分辨地面2平方千米的二氧化碳浓度。</p><p> 碳卫星的工作原理在于,当大气在太阳光照射下时,二氧化碳分子会呈现光谱吸收特性。碳卫星通过精细测量光谱吸收线,反演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云和气溶胶探测仪则将排除云和空气中气溶胶的影响。</p><p> 这颗卫星的探测方法也是“五花八门”。比如耀斑观测模式,是利用太阳在海面的镜面反射提高信噪比,获取海面上空的二氧化碳数据;再如天底观测模式,是利用地面的漫反射特性,开展地面二氧化碳观测。</p><p> 研制人员说,多种观测模式交互进行,还要进行多种定标,“不断调整姿态,好像是优美的华尔兹舞步”。</p><p> 据报道,卫星发射入轨后,将开始长达3年的辛勤工作。届时,它不仅能对中国各个省份和城市的碳排放情况进行详细的监测和分析,进而清楚掌握重点省份和区域碳排放量,还使中国初步具备全球二氧化碳浓度监测能力,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依据。</p><br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