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nmz 发表于 2016-12-28 11:01:26

中国航天首提建设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国内科技巨头缺席“太空互联网” ...

<p>  第四次发布《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之后,中国政府明确了“2030年跻身世界航天强国行业”的愿景。</p><p>  在过去的五年里,中国长征系列火箭实施86次发射,以97.7%的成功率排在世界首位。同时,中国在轨卫星数量达到170颗,仅次于美国,排在世界第二。当然,航天强国的衡量标准并非于此,白皮书从航天科技工业体系、空间基础设施、创新人才队伍等十个维度描述了这一愿景。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还介绍,未来十年还将发射约100颗卫星。当然,“航天强国”的愿景并非只是国家主场,多家接受记者采访的民间企业认为:“过去航天领域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力推动,但现阶段及今后,整个航天产业中需要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加入,来推动航天科技在商用市场的普及。”</p><p>  根据美国航天基金会发布的《2015年航天报告》统计,目前全球航天经济总量约3300亿美元,其中商业航天产业占比达到76%,原本由政府主导的航天产业正逐渐走向消费市场。“不过,在国内大头仍然是国家大型发射行动、空间站等项目,民间商业正处于起步阶段。”</p><p>  <strong>崛起的太空互联网</strong></p><p>  商用航空产业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卫星通信。</p><p>  白皮书称,未来五年,我国将提升卫星系统水平和基础产品能力,构建形成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定位三大系统,建设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基本建成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形成连续稳定的业务服务能力,促进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p><p>  就在12月18日,美国卫星互联网初创公司OneWeb获得软银集团10亿美元投资。这家成立于2012年的公司,计划通过约700颗小型低轨道卫星组成一个覆盖全球的高速通讯网络,该网络预计在2019年开始提供服务。这家公司成立之初,包括高通、空客、可口可乐在内的巨头已经向其投资了5亿美元。</p><p>  OneWeb的主要目标是为全球所有人群提供等同于4G质量的语音、互联网接入服务。而这是当前的移动通信网络无法实现的。根据ITU统计,目前全球联网群体约30亿人,尚有40亿人口属于“未联网人群”,这些人口地区的经济水平并不足以支撑需要庞大投资的地面光纤、基站通信系统,部分区域也是无法实现移动通信系统的覆盖。</p><p>  30亿的联网用户支撑了全球巨大的通信市场,而一个可以覆盖70亿人口的卫星互联网,吸引的不只是OneWeb。2012年开始,Google、Facebook先后发布热气球、无人机等未来项目来实现全球网络覆盖,但随后二者均开始部署卫星互联网项目。2014年外媒即有爆料称Google初步投入10亿美元发射180颗卫星,而Facebook此前已经计划发射大型卫星为非洲提供互联网服务,但这颗造价约2亿美元的卫星在2016年9月Space X的发射事故中损毁。当然,Space X公司也计划发射700颗卫星建设卫星互联网。在此期间,韩国公司三星发布论文,称通过4600颗卫星可以为全球人口每月提供200G流量。</p><p>  <strong>中国商用发射环节薄弱</strong></p><p>  不过,不同于国际巨头的蜂拥而至,国内的科技巨头中,仅阿里巴巴在今年9月宣布与航天一院在2017年联合发射“聚划算号”电子商务卫星。暂无巨头发布在这一领域的研发或者投资计划。</p><p>  “小型低轨道卫星国内已经有很多机构、企业可以制造,但发射一直是短板”,一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人士告诉记者:“国外提供卫星发射服务的几乎都是民营公司,商用服务很成熟。但国内都是国企,且定位就是服务于国家大型卫星的发射项目,极少专门发射小型卫星,小卫星做出来却发不上去,顶多是有富余运载的时候搭载小卫星。”</p><p>  事实上,国内包括长光所、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清华大学等在内的企业、机构均可研制生产小型卫星,且有欧比特、天仪研究院等民营企业进入卫星运营产业。但商用火箭发射服务,一直是国内航天市场化的薄弱环节。</p><p>  2014年,国务院已经发布60号文,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资中国卫星商用发射、应用领域。不过,直到2016年2月,航天科工集团方始成立首个民用发射公司——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据悉,该公司已经开始承接订单,航天科工集团的快舟火箭将发射民用卫星。此外,航天科技集团旗下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也于2016年10月揭牌,进入民用市场。</p><p>  此外,2014年-2015年期间,翎客航天、零壹空间等民营火箭发射公司相继成立并获得投资。其中,零壹空间于2016年10月宣布获得1亿元融资,该公司计划于2018年发射火箭。</p><p>  “除了民用发射服务薄弱之外,我国的发射场也不具备支持航天市场商用化的环境”,业内人士介绍:“目前,民用卫星发射,得先找有关部门协调发射场,不能通过市场手段解决。”该人士介绍,“不只是国内 一带一路 国家也都有小卫星发射需求,中国可以给这些国家提供服务。”</p><p>  白皮书发布会现场,吴艳华也表示,商业发射场、商业测控等领域问题,我们都在深化论证,也是持开放支持的态度,这也是国际发展的趋势。</p><p>  <strong>配套法律法规</strong></p><p>  “当然,相比于这些细节,影响更大的是法规,我们希望能有航天法出台,这样市场将有法可依”,上述业内人士认为:“不过一般是有活跃的市场主体之后,立法才有针对性。估计还需要一段时间。”</p><p>  事实上,不只是火箭发射领域,目前已经逐步成熟的北斗产业也在呼吁法律的完善。</p><p>  “卫星航天事业原属于国防产业、军事服务,政府力推军民融合之后,航天产业逐渐出现商用的技术、产品、服务,这一过程中,也需要跟上配套法律法规。” 千寻位置副总经理李戈扬举例告诉记者,“比如,国内高精度地图、高精度导航的应用就容易受到国家保密规定的限制,涉及军事、国家安全要害部门的点位名称及坐标,涉及国民经济重要工程设施精度优于 100米的点位坐标,被列入测绘成果的国家秘密范围,限制互联网应用。但国外已经不再使用这种对机密的标准规定。”此外,“从互联网上买国外地图已经可以买到0.3米精度,但国内才刚刚决定开放1米精度的地图。”</p><p>  自2012年12月在亚太地区推出服务以来,北斗已经走向市场成熟并且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主流芯片公司开始推出GPS、北斗兼容的终端芯片。在本次的《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北斗导航系统也被列入未来五年的重大工程。</p><p>  “短报文、高精度,是北斗的优势,我们应该借助这些优势实现跨代竞争。” 李戈扬介绍,使用了国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定位,其在国内的精度远远超过GPS,“北斗在国内的定位,动态可以做到厘米级别,静态可以实现毫米级别。”高精度定位目前已经在汽车的智能后视镜、无人机领域应用,2017年将推广到手机市场。当然,这种高精度的技术服务在培育市场的同时,也需要与之匹配的法律法规。</p><br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航天首提建设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国内科技巨头缺席“太空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