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为民院士独家解析中国航天未来发展
<p> 2016年末,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回顾了2011年以来,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取得的重大进展,同时展望了未来五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如何更好的理解这份1万余字的报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为民日前接受采访,给出了较为深入的专业解读。</p><p align="center"></p><p> <strong>白皮书明确了我国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航天科技集团在其中扮演着什么角色?</strong></p><p> <strong>——重任在肩,引领航天技术发展新方向。</strong></p><p> 白皮书里提到了很多未来我国航天领域的重大工程和项目,比如开展重型运载火箭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案深化论证,天地信息一体化通信技术也已启动了方案论证。</p><p> 包为民认为,毫不夸张地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是承担中国航天任务的主体、核心力量之一,在航天科研、生产等领域一直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同时意味着必须要具备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能力,必须打破僵化、保守的思维。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引领航天技术发展的新方向。</p><p> 空间科学对人类认识宇宙大有裨益,白皮书对未来五年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作了详细规划。包为民说,未来,集团公司除了在空间应用领域积极作为外,也会深化与基础研究机构的合作,以更好地发挥空间科学的促进和推动作用。</p><p> <strong>未来,我国航天应当如何更好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strong></p><p> <strong>——探索国际航天合作的新模式,合作对象从第三世界国家扩展到世界航天大国。</strong></p><p> 包为民认为,当前,我国开展国际空间合作的主要模式是将航天技术辐射到第三世界国家,未来我们应在这一模式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同世界航天大国开展交流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自身技术进步,取得更大的成就。</p><p> 包为民注意到白皮书花了很大篇幅来介绍国际合作方面的内容,可能正是释放出这样一个信号。</p><p align="center"></p><p> 包为民说,要想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加入到更优质的合作项目中,首先必须提升自身水平,这既包括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也包括更为显著的国际影响力。</p><p> <strong>如何做到合理开发太空资源?</strong></p><p> <strong>——太空经济是引领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开发利用太空资源的前提是做好相应的技术准备,比如提高我们进入空间的能力。</strong></p><p> 开发太空资源,直接衍生出一个概念——太空经济。太空经济目前正处于发展的上升期。</p><p> 就拿太阳能电站来说,当前我国能源结构并不合理,煤炭在能源结构中占比过大,但煤炭能源转化率低、污染大,直接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太阳能是绿色资源,其在地面的能源转化率是10%,但在太空转化率有望达到30%甚至更高,如果能够加以利用,将使人类生存环境显著改善。</p><p> 包为民认为,开发利用太空资源的前提是做好相应的技术准备,比如提高进入空间的能力。我们当前不断研发运载能力更大的火箭,就是出于这方面考虑。如果要在太空建设太阳能电站,起码要具备千吨级的运载能力,而现在我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也只能达到25吨。因此,要想促进太空经济的开发,我们还任重道远。</p><p> <strong>白皮书首提“航天强国”概念有何深意?</strong></p><p> <strong>——我国距离真正的航天强国还有很大差距。</strong></p><p> 航天科学技术难度大、门槛高,但覆盖面广、带动性强,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显著指标,在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p><p align="center"></p><p> 在过去的60年中,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诸多成就。仅去年,我国就成功实现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交会对接,成功发射将运载能力提升至世界前列的长征五号火箭……这表明我国航天科技正在快速前进,在部分领域甚至已经跻身世界前列。</p><p> 包为民认为,不过无论是从进入、开发、探索空间的能力来讲,还是从航天政策、投入、人才储备情况来讲,我国距离真正的航天强国还有很大差距。</p><p> 包为民说,因此,“航天强国”概念的提出,明确了航天事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将指引、激励着我们在通向航天强国乃至科技强国的道路上不懈努力、奋勇前行。</p><br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