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琦在外空委科技小组委员会届会上介绍我航天发展成就和国际合作情况 ...
<p align="center"></p><p> 2月1日,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余琦在联合国外空委科技小组委员会第54届会议上做一般性发言,介绍中国航天事业最新发展和国际合作情况。主要如下:</p><p> 2016年恰逢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中国政府决定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旨在宣传我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一贯宗旨,大力弘扬航天精神,科学普及航天知识,激发全民族探索创新热情,凝聚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强大力量。2016年12月中国政府发布了第四版《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重申了中国和平探索、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的根本宗旨,总结了2011年以来中国航天的主要进展,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发展重点。2016年中国还发布了《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白皮书,系统诠释了北斗系统发展理念和政策主张。</p><p> 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国无毒无污染大推力的长征五号、长征七号新一代运载火箭实现首飞;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和神舟十一号飞船顺利发射对接;中国第四个发射场——海南文昌发射中心投入使用;中国火星探测任务正式立项,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全面启动;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工程全面启动,首颗业务型资源三号02星正式交付使用;北斗导航系统在实现区域导航的基础上,加速全球组网,2016年成功发射3颗卫星。空间科学研究稳步推进,中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卫星成功返回地球,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首次把量子通信技术带到了一个新前沿。</p><p> 2016年,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进行了22次发射,将41个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发射次数最高纪录。中国长征火箭型谱得到进一步完善,“长征五号”让中国火箭低轨运载能力达到25吨级,高轨运载能力达到14吨级,大幅度提升了中国进入空间的能力,成为中国运载火箭升级换代的重要标志。中国首颗1米分辨率的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高分三号成功发射并交付使用,中国第二代地球静止轨道定量遥感气象卫星——风云四号成功入轨,标志着中国在气象卫星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自主研制建设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首发星——天通一号01星发射升空,使中国手机用户进入卫星移动通信时代。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为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做出了中国贡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进入空间站建设阶段,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实现完美对接,首次完成了航天员30天的中期在轨驻留任务,进一步验证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开展了系列空间科学和应用实验。</p><p> 目前中国在轨稳定运行的卫星超过170颗,“互联网+卫星应用”新业态孕育萌生,卫星应用已经走下神坛,成为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新兴信息源。面向行业、区域和公众服务,空间信息服务业已经成为中国供给侧改革的新热点。</p><p> 在通信卫星应用方面,全国直播卫星开拓用户超过7000万户,开通飞机、高铁等高速移动公共交通载体通信服务,海上渔船通工程的实施造福海上渔民,天基互联网初露端倪,为防汛抗旱、抢险救灾、重大突发事件处置提供重要支撑。</p><p> 在遥感卫星应用方面,遥感卫星及应用商业化迈出新步伐。卫星应用企业、互联网企业、金融投资向联合发起的商业遥感卫星及应用计划,加速促进了行业服务的发展。随着卫星观测能力的提升,人类应对环境变化的手段有了新的进展,中国扩展了卫星技术在雾霾、土壤金属含量检测等应用,构建了空间技术应用于人与环境关系的新领域。卫星星群信息应用系统体系化建设已初步建成。</p><p> 2016年,中国在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领域取得了积极进展。实践十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脉冲星试验卫星成功发射,为前沿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手段。2015年年底发射的暗物质卫星“悟空”成功运行一周年,已探测18亿个粒子。中国航天科普进入新阶段,中国中学生研制的低轨科普卫星“八一·少年行”成功升空,激励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崇尚科学,致力航天。</p><p> 2016年,中国推动了多项天基与地基的空间天气国际合作计划,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任务及在轨飞行器空间环境安全保障提供了服务。作为国际子午圈计划的重要组成,中巴(西)空间天气联合实验室已建立国际子午圈南美数据中心,开展了对中高层大气、电离层、磁层、太阳及行星际开展联合研究。</p><p> 2016年,中国积极开展空间碎片减缓设计和评估系统论证,多次实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末级钝化和废弃卫星离轨处置,开展了空间碎片主动清除的首次在轨验证。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积极开展航天器碰撞预警服务,有力保障航天器发射和在轨安全。针对“遨龙一号”试验飞行器及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开展了为期79天的陨落联测试验。</p><p>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航天国际合作。2015年,中国国家航天局向国际社会发出了嫦娥四号任务合作意向书,收到了10多个国家或机构提供的20余个载荷搭载项目的提案。经多方论证,中方遴选了德国、瑞典、荷兰、意大利等6个国家的载荷开展合作。嫦娥四号将于2018年前后发射,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就位及巡视探测和中继测控通信。嫦娥四号将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热电源实现着陆器和巡视器的月夜生存和工作。</p><p> 2016年,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外空委、机构间空间碎片协调委员会(IADC)、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CHARTER)、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CCSDS)、国际太空探索协调工作组(ISECG)等多边合作组织的各项活动。2016年,中国的高分一号、高分二号、中巴地球资源04星、实践9A和风云3A等卫星数据为国际减灾救灾服务,向厄瓜多尔、印度尼西亚、斐济、孟加拉、菲律宾、缅甸等国的提供了灾害应急卫星数据支援。中国政府向UN-SPIDER提供了经费资助和无偿借调专家支持。</p><p> 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外空大会50周年(UNISPACE+50)相关活动,在UNISAPCE+50高级别论坛上,围绕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空间能力和空间外交等四大主题,全面介绍了中国航天的能力及政策主张。中国政府将全面参与联合国外空委确定的七大优先主题相关活动,并与美国联合牵头空间探索和创新全球伙伴关系行动组,进一步贡献中国智慧和经验,以更开放的姿态与各国在外空领域开展合作。</p><p> 中国积极推动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多任务小卫星项目和大学生小卫星项目,中国国家航天局正与巴西航天局、俄罗斯国际航天集团公司、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和南非国家航天局一起,共同推动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合作。2016年,设在中国的联合国空间科技教育亚太区域中心共为11个国家24名学员提供中国政府奖学金的研究生学位学习,举办了7期短期培训班,共有来自43个国家的约30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p><p> 2016年,中国与俄罗斯、波兰、荷兰、埃及、南非等国签署了5个航天合作协定,与美国、俄罗斯、法国、意大利、巴西等国成功召开航天合作会议,进一步加强沟通和交流,深化双边领域的合作。中国成功为老挝、白俄罗斯发射通信卫星,首次向欧洲用户和东盟用户提供卫星在轨交付服务。</p><p>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将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和平发展和开放发展的原则,加快推动航天事业发展,积极开展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使航天活动成果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服务和增进人类福祉,同各国一道,不断把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向前进。</p><br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