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更多的“SpaceX公司”
<p> 来源:科技日报</p><p align="center"><br>资料图</span></p><p> 国际科技论谈</p><p>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2312;">开栏语:</span></p><p>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2312;">“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人类正在构建命运共同体。科学技术,特别是正在孕育成长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使人类“地球村”更加美好。从今日起,《科技日报》国际版将开设专栏,纵论全球科技的“大势”和“大事”。当论则论、当谈则谈。欢迎您关注,期盼您参与。</span></p><p> 马斯克麾下的私人企业,日前成功发射了首枚回收火箭,且让它再次返回海上平台。被重复利用的第一级火箭的价钱,基本相当于全部发射费用的七成。换句话说,整个发射行业的“价目表”将改写。</p><p> 然而,在太空产业之外,我们还能看到什么?</p><p> 举凡航天事业这类投入巨大、看似与民生相距甚远的高精尖领域,似乎天经地义是国家的分内事。但SpaceX此次以商业公司的身份和资源整合能力,成功实现运载火箭可循环发射的事实,却犀利地展示了一点:在技术创新领域,当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并获得足够的支持和信任时,它们给出的答案,或许将远超预期。</p><p> 对中国来说,一部航天发展史,可以看作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后发国家,起步初期又面临被封锁、围堵的外部环境,在航天、核武器、超级计算机等稳固国家根基、树立大国形象的重大科技领域,除了举国之力,一穷二白的我们别无选择,也由此取得了一系列令我们挺起脊梁的辉煌成就。</p><p>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在信息、钢铁、汽车、材料、化工等行业,涌现了华为、阿里、万向、忠旺等一批具备世界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与影响力与日俱增。同时,经济整体面临转型升级,实体经济遭遇巨大压力。这种情况下,国家向民营资本和企业开放诸如航天、铁路、军工等行业,大力推进公私合营模式(PPP),不仅将节约大量公共财政支出,还可以让民营经济在参与国家级重大领域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转型升级,更好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p><p> 无论是更有效地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是实现经济与科技发展的良性循环,以企业为主体都是一种必然选择。在保障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中国也需要涌现更多的“SpaceX”,它们既具备服务国家重点领域的技术实力,又能代表国家参与到世界市场的经济竞争中去。</p><p> 所以说,回收一枚火箭并再利用,真不仅仅是省钱的事。</p><br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