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火星探测(二)
<p> 1988年苏联再提火星探测计划,但这个国家危机四伏,濒临解体,再也不可能像60、70年代那样大规模、高密度地发射火星探测器了。探测的目标也由火星本身转到了火星的卫星——火卫一。科学家希望通过研究火卫一了解小卫星的形成及太阳系形成的原因。该计划共发射两个探测器,分别为“火卫一”1号和“火卫一”2号(又称为“福布斯1”和“福布斯2”)。这是继火星系列探测器连遭挫折后,改变火星探测方法的新起点。</p><p align="center"></p><p align="center"> </p><p> 火卫一探测器分解图</p><p> </p><p> 1988年7月7日和1988年7月12日,前苏联相继发射了“火卫一”1号和2号探测器。“火卫一”探测器质量为4吨,由动力系统和探测器组成。探测器上装有科学仪器、太阳能电池板、高增益天线、姿控系统、星光敏感器和电视摄像机等。其任务是对火星表面进行高分辨率电视摄像、辐射强度测量、表面光度测量,绘制火星表面温度图,了解火星表面昼夜和季节变化,获取火星的矿物成分资料,研究火卫一地层和表面构成等。该探测器的运行程序来自苏联,仪器设备来自14个国家,连美国都提供了深空遥测,很多国家都对此次探测充满希望。两个探测器有不同的着陆器,较大的着陆器有摄像机、土壤采集器和其他地表仪器。因为“火卫一”的引力小,因此一支探针插进土壤以固定着陆器,另一个小的着陆器则装有弹簧腿,可在火星卫星表面不同地点进行化学、磁力、重力的研究。 </p><p> 按照计划,“火卫一”1号飞行约200天后,在距离火星8万千米时开始变轨机动,转入火星赤道上空大椭圆轨道。运行大约60天后,再次变轨转入圆轨道。经过一段时间飞行,机动进入距火卫一只有2000千米的范围,经调整到达距火卫一仅有几千米的地方。探测器释放一个永久性的自动观测站,下降到火卫一表面,开始对火星进行探测。但遗憾的是,“火卫一”1号在飞行途中因地面控制中心错发一个指令而与地面失去了联系。 </p><p> “火卫一”2号探测器于1989年1月29日进入绕火星运行的轨道。2月12日,“火卫一”2号接近火卫一,再次机动进入观测火卫一的轨道。每7天有一次距离火卫一约300千米的机会。原计划于4月2日和7日再进行机动,使它们之间的距离缩小到只有50千米左右。但在3月27日,“火卫一”2号探测器出现故障,不能正常工作。整个探测计划宣告失败。</p><p> 在苏联解体后,经过一段沉寂,俄罗斯航天继承了苏联的衣钵,继续追寻先辈的理想,开创航天的新局面。1996年的“火星96”计划,便是这种传承的体现。 </p><p> 为接替“火卫一”两个探测器,前苏联制定了“火星94”计划,但这项计划多次推迟,探测器也改名为“火星96”。这个探测器长9.1米,直径3米,重达7500千克,由1个轨道舱和4个着陆器组成,轨道舱上12种仪器设备,用于探测火星表面,环境和气候。1996年11月16日,俄罗斯用质子号运载火箭发射“火星96”探测器,由于火箭的第4级点火失败,火箭坠入智利海岸以西、复活节岛以东的太平洋中,探测器沉没,令人关注的是该探测器上携带了270克的钚-238。 </p><p> 事后,俄罗斯专家分析,前苏联/俄罗斯在发射火星探测器遭到的一系列失败,主要是由于技术、经济以及管理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p><p> 来源:中国公众科技网</p><p> </p><p> </p><p> </p><p> </p><br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