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地小行星价值连城?
化石燃料的经营者们在寻找新的储备源,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过去的一个世纪以来,为了满足文明不断扩张的胃口,地球的矿脉几已穷尽。交错的航道、铁路及管线只证明了稀有资源一向值得巨额付出。<p> </p><p> 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现正计划从根本上改变人们采集资源的渠道——具体办法是将早就屯在计划表中的一个任务揪出来,赋予它意义更“深远”的使命:在2016年9月将发射的名为OSIRIS-REx的探测器,用来勘察分布着贵金属的近地天体——而如果财政和技术都允许,小行星们必然会成为人类庞大的资源储备库。</p><p> </p><p> OSIRIS-REx的发射其实是老早就定下来的。2011年它在竞标中击败另两个方案,成为美国太阳系“新疆界”任务之一。其名字全称是“源光谱释义资源安全风化层辨认探测器”,看似非常复杂,但其实就是一个采样返回的家伙,主要承担了对一颗碳质小行星成像以及从它风化层带回样本的任务。</p><p> </p><p> 但它的技术程度无疑是最前沿的。科学载荷包括毫米级的成像包以及三台光谱仪,采样方式与先前日本的“隼鸟”号(首个从小行星上带回微量物质的探测器)相似。预计在伴飞小行星过程中就会传回大量珍贵数据,最后返回舱再为人类奉上至少60克的小行星样本,科学家对其分析则要一直持续到2025年,整个计划才算完成。</p><p> </p><p> 不过,在被套上“小行星采矿先行者”的大帽子后,它的一系列科学任务就被淡化了,人们正乐于将去年Asterank网站对小行星的“估价”翻出来旧事重提:依靠现在所能掌握的信息推算,太阳系中普普通通的241 Germania小行星,拥有的矿产资源总价接近百万亿美元,超了全世界的GDP总量。据估测,太阳系内最有价值的5颗小行星中,最低的也要价值过万亿美元。</p><p> </p><p> 如果按《太空资源的勘探与利用》一书作者的计算,一颗直径一公里的小行星,重量差不多是20亿吨,可能会含有3千万吨镍、150万吨钴和7500吨铂,而这种规模的小行星在太阳系中差不多有100万颗!想到只要一抬头,不知多少近地小行星怀揣着被人类标记为“价值”的一切而未被开垦,简直是种勾引。</p><p> </p><p> 与此相关的技术,看似早已有了眉目——2001年2月,NASA已能将探测器登陆到一颗名叫“爱神”但长得有点像土豆的小行星上了;而如果发挥得好,美国即将发射的OSIRIS-REx探测器甚至能从小行星上带回2200克的物质。</p><p> </p><p> 但是,真想要达到自由攫取小行星资源财富的程度,先请把至今还没人能描绘的小行星矿井的样子画出来吧;再考虑一下采矿期间如何阻止小行星自转;最重要的是还要做一道算术题:用飞船往返搬运设备、材料和矿产,能否回本?——根据NASA的经验,从太空中带回地球2盎司(约合60克)矿物的成本是10亿美元——那会不会有极大可能是数十亿美元的砸下去,浮上来一点铁和镍?毕竟太阳系不是随处都飘荡着纯白金的小行星。</p><p> </p><p> Asterank网站在为小行星估价的同时也指出:小行星采矿,是否真能带来数万亿美元收益?</p><p> </p><p> 而如果不谈收益,我们就不能理解一个前后覆盖15年之久的小行星采样计划了吗?突破低地球轨道、向深空进军的科学意义,一直远大于其经济收益。只不过,要说是为了弄清我们自身及太阳系的起源之类的,未免空泛,远没有发掘一个价值连城的太空宝藏那么有意思。</p><p> </p><p> <strong>背景资料</strong></p><p> </p><p> 据NASA官网,根据资源潜力可将小行星做一个分类:C类是碳质小行星,数量最多,可能含有大量可供发掘的水源,能分解成氧和氢用来做火箭燃料,有机磷和碳还能制造肥料;S类是硅质小行星,数量其次,主要成分包括铁、镍、镁和硅的沉积物,也含有微量贵金属(如铂);而M类是金属小行星,特征顾名思义,元素主要就是铁。</p><p> </p><p> </p><br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