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火新路径:在公转轨道等火星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印度曼加里安火星探测器采用“霍曼转移法”飞行轨迹示意图</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strong>核心提示:</strong>近日,美国波音公司的两名科研人员公开发表研究成果,他们提出了一种“ 弹道捕获”的火星探测方法。这种方法不同于目前通用的“霍曼转移法”,不需要直接瞄准火星,而是向火星的公转轨道靠前的位置发射,等待火星赶上航天器,让两者在深空交会。</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那么,如今各国探火采用的“ 霍曼转移法”是怎么回事? 新的“ 弹道捕获法”又有什么优越性?</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strong>霍曼轨道</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strong>26个月才有一个窗口</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向火星发射航天器可选用多种飞行路线。为了节省能量,截至目前,各国的火星探测器都采用初始速度最小的飞行路线,并将其称为最佳轨道。理论上说,最佳轨道只有一条,即外切于地球公转轨道、内切于火星公转轨道的“双切式椭圆轨道”,又称为“霍曼轨道”或“霍曼转移法”。</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这种传统方式是计算出火星在某个时间点将到达什么位置,然后用运载火箭将航天器在同一时刻送达那里,促成两者交会。霍曼轨道虽可节省运载火箭燃料消耗,却因速度偏小而使得飞行时间较长。目前,人类发射探测器到火星上的单程就要花费将近9个月的时间。</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此外,采用“霍曼转移法”需要精确计算发射窗口,而且这样的窗口期相对来说较少。</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由于地球和火星都在绕太阳运行,两者的相对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当太阳、地球、火星处于同一条直线上时,称为相冲,两次相冲间隔的时间叫做会合周期。在一个会合周期内地球、火星及太阳三者之间的每一种相对位置只能出现一次,故对选定的霍曼轨道来说,每一个会合周期内只有一次有利的发射时机。</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火星与地球的会合周期为780天,即将近26个月。也就是说,每隔26个月才有一次沿霍曼轨道发射火星探测器的窗口。虽然轨道形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发射窗口的时间区段能持续几十天之久,所以仍给发射航天器留下了少许自由度。尽管如此,这样的发射方法限制性仍然较大。</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更为不利的是,用“霍曼转移法”向火星发射的探测器,因为在到达目的地时仍以相对较快的速度前进,难以被火星引力捕获而进入环绕后者的轨道运行,故而它在飞抵火星时需要制动减速。由于这种制动需要航天器携带大量推进剂,因此人类对这颗红色星球的探测任务就变得又耗时又笨重又昂贵。这样一来,让探测器成功进入环绕火星轨道就成为不易之事。截至目前,人类共进行过41次火星探测计划,23次失败,失败率过半。</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strong>弹道捕获</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strong>不瞄准火星 窗口会更大</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波音公司的两名科研人员弗朗切斯科·托普托和爱德华·贝尔布鲁诺在研究中提出了一种探火的新方法,这种方法不需要直接瞄准火星,而是将探测器发射到火星绕日公转的轨道上位于火星前方的位置,让探测器在那里等待火星到来,进行深空交会。</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该方法的优越性之一就是没有必要赶在最佳发射期间发射,不需要等待长达两年多的发射窗口,大大拓宽了发射机遇,使发射火星探测器的时间可以随时选择。这种方式被称为“弹道捕获法”,是向火星发射航天器的一种创新方式。</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火星位于地球的外侧,是一颗外壳为固体的行星,距离太阳2.279亿公里,约为地日距离的1.52倍,绕日公转一周需687 天,它的赤道半径为3397公里,体积是地球的15%,自转周期为24小时37分23秒,仅比地球自转周期长41分钟。同时,它还有两颗天然卫星,被认为是太阳系中最有可能存在地外生命的天体之一,因而对其进行航天探测也特别受到人类重视。</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目前,科研人员已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握地球与火星的相对位置,正因如此,这就为采用“弹道捕获法”向火星绕太阳公转轨道前方发射探测器提供了极大方便。显然,探测器飞抵火星绕日公转轨道前方的位置应当越近越好,同时要尽量地比火星的运行速度要慢,以免两者交会的时间等待过长,造成不必要的燃料浪费。</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此外,探测器飞抵目的地的位置,应略高于火星公转轨道,既可使运行速度稍慢于火星,又容易被后者的引力所捕获,两者相遇后及时进入环绕火星的轨道运行,避免失之交臂。</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strong>优点明显 缺点也不少</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依照“弹道捕获法”向火星发射的探测器,比采用“霍曼转移法”发射的探测器飞行的速度更小,且与火星交会时无需减速,在火星引力的作用下即可环绕火星运行,探测器自身也不需要携带制动减速系统。虽然这个方法大大降低了火星探测任务的成本,但是却使飞行时间增加了一个月,这对载人探火活动构成了问题。</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对此,波音公司的两名科研人员认为“弹道捕获法”可以成为将无人航天器送到火星的最佳方法。其中一部分探测器可用于达到无人火星探测等科学目的,另一部分可专门为已抵达火星的航天员提供补给,如运送设备等。如果航天员未来登陆火星开展探测工作和科学实验,这种运送方式将能有效解决其补给困难。</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弹道捕获法”虽有明显优点,但亦有不足之处。其缺陷就在于它无法使探测器直接进入火星的低空轨道,因此需采取措施将探测器转移到足够低的轨道上运行,才能进行科学探测,或者让探测器在火星表面着陆。</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为此,探测器需要专门装载相应的火箭和一定的推进剂,以便与火星交会后适时进行制动,逐渐降低运行高度。</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不过波音公司的科研人员认为,相比“霍曼转移法”,“弹道捕获法”中制动火箭减速系统所需要的推进剂少得多,仍然有效地降低了总体成本。目前,波音公司正在完善低成本上火星的“弹道捕获法”这一设想,并开展可行性研究。这其中的每一个新釆用的关键环节不仅理论上要讲得通,而且要在实践上进行验证。</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如果将来的实践证明“弹道捕获法”切实可行,那也为人类探测太阳系的其他行星尤其是类地行星提供了借鉴经验,可以推广使用。(尹怀勤)</p><br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