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显示宇宙首批恒星形成时间比预期更晚
<p> <p align="center">http://static.video.qq.com/TPout.swf?vid=j0324h800sm&auto=0&abc.swf</p></P><P align=center> </P><P align=center></P><P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0pt" align=center>欧洲航天局普朗克卫星最新观测显示,宇宙最早期恒星形成时间比预期的更晚。</P><p> 据每日科学网站报道,目前,欧洲航天局普朗克卫星最新数据显示,宇宙中最早期恒星形成时间比之前预期的更晚。最新分析显示,这些最早期恒星是宇宙中原子再电离形成的唯一来源,在宇宙形成7亿年时,原子再电离过程已进行一半。现今大量恒星和星系存在于宇宙,很难想像这与138亿年前的宇宙形成之初的具体差别,当时的早期宇宙是炽热密集的原始汤,是由微粒、电子、质子、中微子和光子构成。</P><p> 这样的宇宙密集环境颇似一个“不透明”浓雾,光微粒不会遥远穿越,与电子发生碰撞。伴随着宇宙膨胀,宇宙变得更冷和更稀薄,大约38万年之后最终变成“透明状态”。那时粒子碰撞变得非常零星分散,光子自由穿梭于宇宙之中。</P><p> 目前,普朗克卫星观测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下的“化石光线”,这将有助于揭晓宇宙历史、成分和几何结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出现于电子和质子结合形成氢原子的过程中,这是宇宙历史上首次物质处于电中性状态。之后数亿年时间,原子能够结合在一起,最终出现宇宙首批形成的恒星。</P><p> 目前,来自普朗克卫星高频仪(HFI)的分析数据,显示再电离原子过程开始得较晚,比之前预测数据更晚。普朗克卫星高频仪的高灵敏度测量表明,原子再电离是非常快的过程,在宇宙形成7亿年时原子再电离过程已进行一半。这项最新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模拟宇宙原子再电离过程是如何开始的。(悠悠/编译)</P><P align=center></P><br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