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量子物理:白矮星与中子星的奥秘
<P align=center></P><p> <strong>张承民/文(作者系国家天文台研究员)</STRONG></P><p> 每当提到量子物理, 人们容易联想到微观粒子世界的奥秘,一条一条的太阳斑斓光谱谱线, 留下量子能级跃迁的印记; 波动与粒子交替表现的二象性世界, 一圈一圈的中子干涉条纹,留下水波一样的涟漪; 捉摸不定的模糊科学哲学领域, 一来一往的波包,它一会儿像粒子, 一会儿像波动。这一切微观世界奥秘令人叹为观止, 也让爱因斯坦一生为之困惑: “难道上帝在玩骰子?”。 </P><p> 量子力学与相对论已经成为二十世纪以来的现代物理学两大支柱, 变幻莫测的微观世界已在科学的掌控之中, 分子生物、纳米材料、计算机芯片、高能宇宙线, 这一切包含在可知的科学知识体系之中。 然而, 每当仰望天空, 似乎量子的宇宙天体总是在人们的视线之外。 其实, 这是对量子概念的过度神秘而形成的成见。 广义地说, 在宏观世界, 牛顿力学是描述万物运动的基本定律; 在微观世界, 量子力学却是万物之本; 在高速与高能的环境,爱因斯坦相对论是理论指针。 那么, 广袤的宇宙, 又是什么力学统治着世界? 难道也存在量子效应主导的天体现象吗? 回答是的, 恒星演化终结残留下的中心天体, 诸如白矮星和中子星,它们就是量子物理控制宇宙的案例。</P><p> 量子效应导致的力量无处不在, 然而在宏观条件下, 其波动性远远小于粒子特性, 所以量子效应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在一些特定宇宙环境下, 物质波动性表现大于粒子性质, 电子和中子这些微小粒子甚至支撑着宇宙中随处可见的致密星体, 而致密星体包括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对于后者, 由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没有成功地进行量子化, 所以至今依然无法预知黑洞内部的物质结构。 虽然每一个粒子的量子波动压力很小, 但是大量的粒子汇聚在一起, 它们就可以形成保持致密星体平衡的支撑力量。 我们剖析一下白矮星和中子星的结构,就知道其“五脏六腑”的量子力学工作原理, 前者是太阳大小的恒星终结产物,而后者是大质量恒星(8个太阳以上)的产物。</P><P align=center></P><p> 为了便于理解量子过程在宇宙环境下的展现, 我先从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说起。 </P><p> 太阳的质量是地球的33万倍,如此巨大的物质产生的引力场异常强大,人在太阳表面的重量是地面的30倍。 可是, 太阳为什么没有塌缩下去? 每天依然如故的稳定升起落下, 并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光和热量, 这一直持续到50亿年后的命运终结之时。 那么, 人们不禁要问, 是什么力量支撑了太阳的星体结构?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 太阳内部的温度高达1500万度, 远远高于其表面温度5500度。太阳富含氢元素,通过核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太阳中心的高温导致压力极强, 以此维持太阳的结构平衡, 抵制引力塌缩。</P><p> 那么, 50亿年后, 当太阳的氢元素燃烧殆尽, 转化成氦原子,再进一步转化成更重的元素, 耗尽其所有能源,太阳最终坍缩成一颗白矮星, 其质量大约为0.6个太阳质量,而半径只有地球的大小。或者说, 太阳最终几乎收缩到地球的大小范围, 其密度之大难以想象。 举例来说, 乒乓球大小的白矮星物质相当于100吨的重量! 那么,什么力量支撑着白矮星巍然屹立哪?</P><p> <strong>量子简并压力与白矮星</STRONG></P><P align=center></P><p> 白矮星的内部核能源消耗殆尽, 是什么力量支撑白矮星稳定? 首先, 白矮星表面重力约相当于地球表面的30万倍, 在如此巨大的压力之下,原子被压碎,电子将脱离原子核,成自由移动的电子。可以想象, 整个白矮星好比一个大原子, 自由电子气体将地占据每一个能量状态, 这是电子作为费米粒子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 我们将这种状态叫做"电子简并态",每个电子互相排斥,它们占据不同能态, 产生巨大排斥压力, 这种电子简并压力与白矮星强大的引力抗衡,支撑白矮星的结构稳定。虽然每个电子贡献的力量微薄, 但是1057个电子是如此巨大的天文数字, 它们一起顶住白矮星的塌缩。 </P><p> 但是, 当恒星的质量比太阳大许多, 比如9个太阳质量的恒星, 如果演化出来的白矮星质量大到1.44个太阳质量时, 电子简并压就无法抵挡住白矮星自身的引力收缩, 这时, 白矮星就会坍缩成密度更高的致密星体, 一颗完全由中子构成的星体,称为中子星。 这个最大质量1.44太阳质量是美国天体物理学家钱德拉塞卡发现的, 并以他的名字命名这个质量极限, 他本人因此于198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P><p> <strong>量子简并压力与中子星</STRONG></P><P align=center></P><p> 当电子简并压力不足以支撑白矮星引力场, 质量超过钱德拉塞卡极限, 星体塌缩形成中子星。 这时,电子被压入原子核,与质子结合成了中子。 类似于电子简并, 中子也是费米粒子, 其简并压力可以支撑中子星的进一步塌缩。 如此想象形容是合理的, 中子星全部的中子好比组成一个大原子核,中子的量子排斥力顶住星体引力的压力, 阻止星体塌缩。 不过, 中子星质量也存在上限, 当这个值达到3.2太阳质量时, 中子星将无法稳定,继续塌缩成为黑洞。 </P><p> 因此, 宇宙中恒星的终结命运居然掌握在量子力学之手。 虽然, 电子和中子非常微小而且力量单薄, 但是大量的粒子聚集起来就可以抵挡致密星体的塌缩。 可以想象, 中子星的半径只有10公里, 这大约是白矮星的千分之一, 也就是北京四环的范围,但堆积着一个太阳质量, 其引力场强度比地球高出3千亿倍,所以任何原子在其表面将被压碎。 </P><p> 针对白矮星和中子星的特征半径,分别是10000公里和10公里, 那么,为什么白矮星的半径比中子星大1000倍? 这居然就是量子压力的奥秘! 由于存在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 导致粒子的动量和空间范围存在不确定性,亦即要求粒子的动量与空间大小的乘积大约是常数, 即普朗克常数。 然而, 粒子动量与其质量成正比, 所以简并星体的空间范围(半径)就与粒子质量成反比。 中子质量是电子的1800倍,所以中子星的半径比白矮星小了将近1800倍。 宇宙虽然浩瀚, 但是其致密星体的基本形态很相似,那就是存在一个普适的定律, 量子规则和相对论定律, 它支配和造就了天体的这种形态。 </P><P align=center></P><br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