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应用: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
<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上周,阿里巴巴“北斗门”事件一度造成多家北斗导航相关上市公司的股价大涨。接着就有媒体澄清:“阿里与中国兵器成立合资公司纯属谣传。”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公众关注的朝阳产业,“北斗”正成为国内企业垂涎的一块“肥肉”。</p><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自2012年12月27日正式提供区域服务以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已经全面铺开,且逐渐走向大众化和规模化,产业链也已经建立起来。国务院办公厅在去年10月发布的《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创新发展格局,实现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的目标,这再次给不少北斗企业及欲进军北斗产业的企业打了一针强心剂。</p><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然而,面对发展机遇,北斗企业还需保持理性。据今年4月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发布的《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2013年度)》披露:当前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北斗卫星导航市场还没有完全打开,产业集中度低,仍然处于“小、散、乱、低”的状况;行业排名前10位的北斗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不足6%,绝大多数为小微型企业,且这些企业地理位置较为分散,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式发展。</p><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北斗”发展究竟要破解哪些困局,才能让应用成果真正便利地普惠大众?近日,本报记者走访了多位专家,听取了他们对北斗发展的未来思考。</p><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strong>观点一:期待顶层设计弥补“缺位”</strong></p><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在今年5月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上,不少卫星导航专家几乎发出了同一个声音:虽然我国政府投资数百亿元加速北斗的产业化发展进程,带动了数千亿元的相关产业投资,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北斗产业化发展,但截至目前,与北斗产业相关的顶层政策和配套措施仍然处于“缺位”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北斗产业的健康发展。</p><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杨强文指出,当下我国还没有权威的北斗产业协调机制和管理部门,受多个部门分头管理的影响,北斗产业呈现出了“无利都不管,有利抢着管”的“九龙治水”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其发展很难步入最经济、最科学、最实用的快行道;同时,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地面应用基础设施呈现出整体能力不足与重复建设并存的现状,一些企业甚至以建设产业园的名义抢占地盘,带来了低端扩张、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等问题。</p><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统筹规划的缺失是北斗产业难以出现骨干企业及集群式发展的重要原因。而北斗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又存在隐形准入门槛问题。在缺少基本内容扶持政策和担保机制的情况下,贷款难,资金短缺使它们难以生存和发展。在国产芯片的高价压力下,客户更倾向于购买相对低廉的国外芯片。由于环境尚未成熟,在加速“三网融合”时,北斗企业还与其他企业存在着技术型协调和利益调整的问题。</p><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另外,北斗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相对滞后。专家说,国家有关部门正按职责分工和应用领域的关联性,参与北斗产业的领导和指导。但目前“还没有一件法律和行政法规,现有的清一色属于行政规章,层次很低,只是对本系统具有一定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其作用只能作为执法机关裁决某一行为是否正确的证明,对全国行业和地方没有太大约束”。</p><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strong>观点二:大众推广仍需加速</strong></p><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一个国家的老百姓对北斗卫星导航产业漠不关心,这个产业还能发展起来吗?”正如专家所担心的,美国GPS在我国导航市场占绝对统治地位,国人对刚刚起步的北斗卫星导航却知之甚少。大家只知道使用GPS手机、汽车导航仪等,而有无北斗芯片、北斗产业能否健康发展,似乎与其无关。</p><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为什么国人更倾向于用GPS,而不是国产的、带有短报文功能的北斗呢?一方面,这可能与北斗最初选择走高端市场有关。过去,北斗应用主要集中在政府和公共服务行业,设计出的符合大众市场需求的产品比较少。直至今天,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成为网络购物“达人”,各种大众商品时刻更新网络平台上的销售信息,但记者发现,尽管很多商家称部分北斗产品已经进入市场一年多了,但网上能搜索到的在售北斗产品非常少,并且显示的成交量几乎为零。</p><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另一方面,大众认知度低也与媒体关注点单一有关。过去媒体在对北斗的传播上,更倾向于关注北斗的天上系统建设情况和地方政府牵头的示范工程,对导航系统国产化的严峻形势说得很少,所以国人还很难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层面主动思考北斗的重要性,公众对国产北斗产品的认识很少,尚未形成应用北斗的氛围。</p><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strong>观点三:应用系统研发能力亟待加强</strong></p><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在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的产品展厅里转一圈,记者发现国内企业展出的北斗产品如手持终端,个头大且笨重,携带起来非常不方便,在同样的功能需求下,想必消费者会更倾向于成熟化的、轻小型的GPS终端。由此可见,国产北斗芯片的集成应用能力差、功耗高且数据处理能力低是其在竞争中最大的弱项。</p><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终端是北斗系统面向应用市场的窗口,核心芯片则是用户终端的性能体现,芯片好不好直接影响用户的购买欲望,所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北斗芯片的研发创新工作一直是北斗产业化发展的头等大事。然而,虽然目前我国已经有了国产化的北斗芯片模块,但其在技术上与国外GPS芯片至少有10年以上的差距。在芯片研发上,国内企业还以模仿创新、渐进创新为主,不少企业甚至停留在为国外产品做贴牌生产服务的阶段,整体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同时,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和计量检测规程,国内各企业生产的芯片大小、形状不统一,使得芯片的适配性差,生产成本高,制约了产业的发展。</p><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仍滞后于产业实际发展需求,相关产品及解决方案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导航与位置服务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指出,目前北斗还不能满足室内外高精度、全覆盖定位的需求;缺少室内地图,地图的位置信息迭加协议还不统一,地图内容信息不全面;北斗系统还不能满足海量信息用户的智能化、个性化位置服务需求。可见,我国导航应用还主要依赖于国外系统,国内市场空间被严重挤压,要跑好北斗应用最后“一公里”实属不易。</p><p style="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中国卫星导航专家谭述森认为,过去国内做了很多北斗单项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单项技术突破,但单项技术成果与系统功能并不是“1+1=2”的关系,北斗应用目前已经到了加强各种信息交流,进行系统思考的时候,“要把符合需求、有北斗特色的单项成果择优应用到系统中去,实现系统的创新,没有整体的策划和实践就达不到世界先列水平。”谭述森说,位置信息共享式信息化社会带来了新需求,未来,北斗要从满足用户的这一需求出发,将通信系统和导航系统相结合,实现北斗导航到什么地方,位置报告就能到什么地方。(贺喜梅)</p><br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