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太空食品”四误区:并非全是绿色食品
太空青椒、太空番茄、太空玉米……当越来越多“太空食品”走上百姓的餐桌时,人们对航天育种与“太空食品”仍然存在着一些误解。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航天育种中心主任刘录祥,就以下常见的4大误区作了解释。<p> </p><p> <strong>上天转一圈就是太空种 </strong></p><p> “现在有很多不法商人做假广告,说他们的种子‘曾搭载某某卫星上天’,向农民高价出售。”刘录祥说,“其实,种子上天走一遭,只是完成‘太空升级’的第一步,真正复杂的工作,是随后进行的地面培育、筛选和验证。” </p><p> 搭载回来的种子至少要经过三四代的筛选,然后到多个省份的试验点去试种。试种成功后还要拿到品种审定委员会去审定。“品种委员会还要试种3年,如果3年的表现都超过对照品种,才能够拿到审定证书。”刘录祥说,这时,种子才能叫“太空种子”,才能合法地推向市场。 </p><p> </p><p> <strong>太空食品都是大块头 </strong></p><p> 茄子像南瓜,南瓜磨盘大,豆角几尺长……特色“太空菜”的广泛宣传,让好多人误以为太空食品都是“大块头”。 </p><p> “种子搭载后产生的变异是各种各样的,选择面非常广。”刘录祥说。以小麦种子为例,搭载后的植株有的高秆,有的矮秆,穗子有大有小,生育期有的提前,有的推后。“至于选出什么样的、淘汰什么样的,主动权在我们自己手里。”刘录祥举例说。“太空五号”弱筋小麦适合做糕点,“太空六号”则是强筋小麦,适合做面条饺子。选择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再比如,茄子皮对治疗冠心病有帮助,科学家就专门挑选搭载后变小的茄子,这样,单位产茄子皮的量就增多了。 </p><p> </p><p> <strong>太空食品不安全 </strong></p><p> “基因突变”、“变异”、“人工诱变”……这些航天育种的术语听起来有些恐怖,让个别消费者担心太空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太空食品绝对安全,人们尽可以放心食用。”刘录祥说。 </p><p> 航天育种的原理,是把植物种子用卫星搭载上天,在宇宙辐射、微重力、弱地磁、高真空以及低温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引起基因变异,返回地面后再经过专门的培育和筛选,形成有明显优势的新品种。有人担心“宇宙粒子辐射”的安全性。刘录祥说:“人们用高剂量的核辐照为面包、大米、方便面、脱水蔬菜等消毒,这些食品都可以直接食用,航天育种所接受的辐照强度仅为前者的百万分之一,而且要经过数代的培育筛选后才开始食用,所以根本不用担心。” </p><p> </p><p> <strong>太空食品是绿色食品 </strong></p><p> “尽管太空环境无菌、无污染,但并非所有的太空食品都是绿色食品。”刘录祥说。太空食品是经过航天育种所培育出的。而绿色食品是指在无污染的条件下,施有机肥料,不用高毒性、高残留农药,在标准环境中培植加工的食品。“太空种子在地面的培育阶段一样可能施化肥,所以,是不是绿色食品,还要看是否有相关部门颁发的绿色食品标志。”刘录祥说。 </p><p> 来源:中新网</p><p> </p><p> </p><br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