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地月壳是如何形成的
高地月壳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可从高地月壳的厚度、成分特征特别是元素铀(U)、钍(Th)、钾(K)元素以及一些具有指示剂作用的元素如稀土元素(REE)等含量及变化特征加以分析、推理与推测。 <p> 高地月壳的平均厚度约73km,含Al2O3约25%,而整个月球本身含量还不到6%,因此,可以计算出高地月壳中的Al2O3约占全月球Al2O3的40%;而月表中的生热元素铀(U)、钍(Th)、钾(K)比月球内部的含量高出两个数量级。上述这些事实说明,形成高地的岩浆源区是很大的,甚至达到整个月球的熔融。同位素的研究结果也证明,月球早期曾产生过广泛的大规模熔融、分异和结晶过程。要使铀、钾和Al2O3都集中在高地月壳之中,而且这种熔融和分异发生的时间必须在月球形成后的2亿年之内完成,因此,月球在早期必定存在巨大的“岩浆洋”。对于“岩浆洋”的厚度,目前说法不一致,有的学者认为200km,有的认为800km,甚至有的认为整个月球为熔融的“岩浆洋”。 </p><p> 随着岩浆分异结晶而堆积,将会形成100~200km厚的斜长岩月壳。但在月球聚集形成后的1亿年之内,各种天体物质的撞击将使尚未完全固结的月壳破碎而返回“岩浆洋”。而在38.2亿~39.2亿年之前,月壳已经固结,大规模月海盆地的开凿及后期月海泛滥(即玄武岩大面积喷发)得以发生。 </p><p> 在月球内部的“岩浆洋”中,橄榄石首先晶出,相继低钙辉石、斜长石晶出。富钙的斜长石浮在熔融的“岩浆洋”顶部,逐渐冷凝形成高地月壳。随着“岩浆洋”中橄榄石、低钙辉石和钙长石的晶出,熔浆中的 (Fe +Mg)逐渐变低,进而长石、单斜辉石晶出并堆积。大约在42亿年前,月壳的厚度达到了1~10km。虽然斜长石和富镁岩套在“岩浆洋”的结晶过程中都是从岩浆中直接晶出的,但由于所结晶形成的橄榄石和辉石被迁移,因而导致斜长石和富镁岩的形成过程是彼此分立的。 </p><p> 来源:中国探月网</p><p> </p><p> </p><br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