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设备训练神七航天员出舱能力
“地面上没有任何设备能够模拟太空中的一切要素——超重、失重、热真空等。”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陈善广说,不同的设备只能为航天员模拟出太空中的某个要素和环境,因此,神七航天员的出舱活动训练是分时、分段在不同的训练设备里完成的。<p> 第一大设备是失重水槽,模拟的是航天员从开舱门准备到返回飞船的舱外活动全程。</p><p> 航天员中心地面模拟试验设备研究室主任马爱军介绍说,中国的失重水槽是亚洲最大、世界上第三大的模拟失重训练水槽,整体设计寿命为30年。航天员在这里下水后,通过增减配重使人体的重力和浮力相等,就会产生模拟失重的感觉。</p><p> 马爱军说,在水下体验失重,也是各国训练航天员的通行做法。失重飞机所产生的失重,是真正意义上的失重状态,但时间太短了——飞机每飞一个抛物线,只有15—30秒的失重时间。国外目前的出舱活动长达4—6个小时,失重飞机所提供的时间,根本不足以用来训练航天员长时间的太空操作。</p><p> 第二大设备是舱外航天服实验舱即低压舱,用于模拟太空真空环境。</p><p> 陈善广说,神五、神六航天员都是在飞船创造的一个与地面相似的大气环境中工作、生活,但神七航天员出舱活动首先要面临的就是真空环境。这对舱外航天服等设备和航天员的身体与心理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p><p> 航天员在低压舱中开展的适应性训练,主要包括心理训练、舱外服和相关设备操作训练以及发生故障如何处置的应急训练。同时,舱外航天服研制期间的测试,也是在这里进行的。</p><p> 第三大设备是出舱活动程序训练器,用于训练航天员出舱活动期间与气闸舱和舱外航天服相关的操作,包括正常和故障模式下的训练。</p><p> 据航天训练模拟器研究室主任晁建刚介绍,训练器能够用常压环境模拟出真空环境中的工作模式,包括航天员上下飘移的空间运动模式。同时,通过“以假乱真”的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空间设备工作状态,航天员在这里听到、看到的一切,跟天上的真实情况是一样的。</p><p> 从技术和训练效能来看,这些设备与国际上基本接轨。</p><p> 来源:新华网</p><p> </p><br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