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nmz 发表于 2016-11-1 01:24:24

阿波罗1号与联盟1号

<p align="center">  </p><p>  </p><p>  “阿波罗1号” </p><p>  1967年,人类首次进入太空已经10年,一系列成功使美苏两国都信心十足,很多人开始以为征服太空难度不过如此。为完成肯尼迪总统提出的60年代末把人送上月球的目标,“阿波罗”飞船计划1967年2月进行14天的绕地球试飞。在3人机组中,指令长格斯·格里索姆参加过1961年7月的“水星-红石4号”飞船和1965年3月的“双子星3号”飞船任务,埃德·怀特1965年6月在“双子星4号”上成为第一位在太空漫步的美国人,只有罗格·查菲是新手。 </p><p>  1月27日是个星期五。上午10点,3名宇航员照例穿上航天服,登上卡纳维拉尔角航天中心34号发射台顶层。他们要在“土星1B”运载火箭顶端的飞船指令舱内训练。同正式发射一样,飞船内用100%的氧气加压,所有舱门都将关闭。因为不需要为火箭加注燃料,这次试验被认为“没有危险”,医生和消防队都原地待命。 </p><p>  当格里索姆坐进左侧座椅时,注意到有股异味,模拟倒计时立刻停止,检查后却没有发现问题。下午14点45分,弧光灯照亮了发射区,倒计时开始。然而整个下午问题不断,27名技术人员不停地解决故障,连通信也一直很糟糕,格里索姆大声质问:如果地面上都无法正常通信,又如何指望他们飞向月球呢? </p><p>  18点30分,模拟已进行了5个半小时,技术人员疲惫地看着图像和数据,都希望早点结束试验回家过周末。这时不安的迹象出现了。 </p><p>  18点30分21秒,飞船有一点摇动,宇航员的脉搏和心跳都有所加快。 </p><p>  18点30分54秒,瞬时功率突增,虽然飞船轨迹曲线几乎没有动,但可以肯定指令舱内长达32公里的电线某地方出现了严重的短路。 </p><p>  18点31分4秒,“火,驾驶舱着火了!”格里索姆在对讲系统里惊叫起来。火从他的座椅下迅速向左侧蔓延,仪表板和储物区都燃烧起来。坐在中间的怀特疯狂地试图释放6个内舱门锁。报警信号灯亮了,警报声也响起来。 </p><p>  “阿波罗号”所用的舱门设计原来相对简单,着陆后靠爆炸螺栓打开。1961年,正是格里索姆驾驶“水星4号”时过早炸开舱门,返回舱进水下沉,差点把他淹死。3层的新舱门矫枉过正,单是内层密封门就只能由中间的宇航员分别独立释放6个套筒,才能从里面打开。 </p><p>  18点31分12秒,火焰很快包围了一切可以燃烧的东西,火舌在格里索姆左边的氧气释放阀附近翻腾,使他无法释放舱内迅速增大的压力,更无法扑灭充满氧气的大火。 </p><p>  18点31分16秒,“我们着火了,让我们出去,我们自己也烧起来了!”查菲的话音未落,达到极限的压力就撕开了指令舱外壳,火焰和滚滚浓烟涌出飞船。对讲系统传来最后的喊声,然后归于沉寂。 </p><p>  18点31分25秒,燃烧的管道产生的致命毒烟进入了环境系统。飞船破裂后仅10秒钟,里面的气体就足以致命了。 </p><p>  18点31分30秒,已经无法从外面救援宇航员,3人都大面积烧伤,迅速陷入昏迷,三四分钟后无可挽回地死去。 </p><p>  在飞船外,当电视画面闪过一道强光,接着传来金属裂开的巨响时,以为飞船就要爆炸的技术人员急忙逃离。爆炸没有发生,他们又提着灭火器冲回来,却被火焰逼回。他们不停地呼叫飞船,却毫无反应。悲剧发生5分钟后,5名地面人员终于打开舱门。在袭人的热浪中,他们已经看不见宇航员。3分钟和6分钟后,消防员和医生相继赶到。因为航天服材料烧熔,宇航员已经和舱体粘在一起。事后发现,随着舱内气压增加,根本无法从内部打开舱门。 </p><p>  全世界都无法理解的是,事故发生在载人登月还未升空前。调查委员会第二天即告成立。1月29日,3家新闻机构的代表被允许进入现场,但不允许提问。记者乔治·亚历山大后来描述道:几个月前还骄傲地展示过的崭新飞船内部已呈瓦灰色,可以看到裸露的金属和烧毁的电缆,窗户一片漆黑,指令舱地板上到处是残骸,充满电线烧焦后刺鼻的烟味。几乎所有东西都烧毁了,只有怀特头枕附近还有一页模拟飞行计划书残片。 </p><p>  1月31日,3名宇航员按军礼下葬,格里索姆和查菲安葬在阿灵顿国家公墓,怀特安葬在西点军校。祸不单行,葬礼当天在得州的布鲁克斯空军基地,也有两名飞行员在充满氧气的压力舱中烧死。 </p><p>  经过一系列听证,1967年4月5日提交的报告承认,指令舱和整个“阿波罗”系统都忽视了安全。舱门设计者忽视了地面紧急状况下的逃生,指令舱内有好几种易燃材料,应急救援也准备不足。 </p><p>  1967年夏,新的宇航员小组成立。11月,巨大的“土星V”火箭成功完成首次无人飞行,此后保持了100%的成功率。21个月后的1968年10月,载人“阿波罗”飞船任务重新开始,12月“阿波罗8号”在月球轨道上渡过了圣诞节。登月成功后,“阿波罗1号”徽章的复制品被放在月球静海的尘土之中。也许将来人们会以他们3人的名字来命名月球上的定居点。“毕竟,探索太空是值得冒生命危险的。”格里索姆曾经这样说。 </p><p>  </p><p>  “联盟1号” </p><p>  太空竞赛中,技术和资源从来并非总能与政治需要同步。“阿波罗1号”受挫的同一年,苏联人对成就的需要更紧迫——这一年是十月革命50周年,发射人类第一颗卫星10周年。在此之前,苏联已经一次又一次制造出太空壮举——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和第一只太空动物;1959年,第一颗抵达月球的探测器;1961年,第一次载人飞行;1963年,第一位女宇航员;1964年,第一次多人飞行;1965年,第一次太空行走。成就令人眼花缭乱。美国宣布登月计划后,苏联也开始暗中发力。 </p><p>  1967年4月23日,塔斯社发布了一条同以往一样含糊其辞的简短新闻:莫斯科时间当天3点35分,“联盟1号”载人飞船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飞船上乘坐的是曾驾驶“上升1号”飞船获得“苏联英雄”称号的弗拉基米尔·科马罗夫上校。 </p><p>  西方猜测:这是苏联自1965年3月以来的首次载人飞行,将试验一种新型多人飞船,很可能将用于登月。此前,用于和美国“双子星号”竞争的“上升号”飞船虽然实现了首次多人太空飞行和首次太空行走,但为了多设座位和增加气密舱,取消了应急弹射救生系统和很多装置。1966年1月,苏联航天灵魂人物科罗廖夫逝世后,接替他的副手瓦西里·米申说服上级,放弃了“上升号”,打算用“联盟号”承担载人登月任务。 </p><p>  由于还缺少地面试验设施,苏联载人飞船很多系统需要在不载人发射中检验。1966年11月28日,以“宇宙133”代号为掩护的首次试飞一入轨就姿态失控。费尽周折启动再入程序后,又发现下降走廊过于平缓,可能落到中国境内,只好启动自毁系统。 </p><p>  12月14日的第二次试飞更不幸。离主发动机点火只剩几秒,自动控制系统中止了倒计时,发射台的摆杆重新摆向箭体。技术人员刚走出掩体想看个究竟,一声巨响,逃逸火箭发动机启动了。就在人们四散奔逃时,飞船和火箭相继爆炸,所幸没有任何伤亡。 </p><p>  1967年2月7日,代号“宇宙140”的第三次试验中,返回舱前部防热罩的一个维护口盖基本被烧穿,飞船内部严重受损。挺过再入段后,飞船又碰巧砸在海面一块浮冰上,漂浮几分钟后沉入亚速海。 </p><p>  三次事故,说明“联盟号”的设计显然还有严重缺陷,按计划下一次就要载人,米申主张再做几次不载人试飞,为此他甚至拒绝在飞行任务书上签字。但是,苏共中央依然决定4月1日发射“联盟1号”,是否有人站在米申一边,质问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要让宇航员冒生命危险,迄今还不得而知。 </p><p>  志在必得的苏联对这次发射甚为张扬,西方几个月前就获悉:飞船非常先进,只飞一次就能让“双子星号”的所有成就黯然失色。据说,科马罗夫乘3个座位的“联盟1号”升空后,瓦利里·比科夫斯基、叶夫金尼·赫鲁诺夫和阿里克谢·叶里西耶夫将乘“联盟2号”于次日升空。两艘飞船对接后,赫鲁诺夫和叶里西耶夫将身穿舱外活动航天服从外面转移到“联盟1号”,实现世界上首次宇航员太空转移,这可能应用到登月飞行中。 </p><p>  虽然事后苏联否认有这样的计划,但当时的合影照片上能看到宇航员训练主任卡马宁中将与尤里·加加林(当时是科马罗夫的替补)、比科夫斯基、赫鲁诺夫和叶里西耶夫在一起,还能看到叶里西耶夫身着舱外活动服。苏联新型航天器初期发射从来不给数字编号,但这次一开始就称为“联盟1号”,也说明很快还有第二艘。 </p><p>  4月23日,“联盟1号”如期发射。24日4点50分发布的消息称:飞船和宇航员一切正常。随后9小时没有官方消息。12点27分,塔斯社和莫斯科广播电台联合宣布:“宇航员科马罗夫在结束‘联盟1号’飞船试飞时不幸牺牲。”随后的报道说:当降落伞的主伞在7公里的高度展开时,伞绳发生缠绕,致使飞船高速下降,导致科马罗夫身亡。 </p><p>  这是世界上首次有人死于航天飞行途中。美国刚刚从挫折中恢复载人飞行,苏联又陷入了事故调查。有传言说,这次飞行从一开始就麻烦不断。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乌斯季诺夫领导的调查发现:降落伞出伞受阻竟是伞箱内外的压差和摩擦阻力所致,该系统的4次投放试验均未发现这一隐患。因为下降速度太快,飞船前部防热罩也未按要求在3000米高度被抛掉,制动发动机也未正常工作。如果发射了“联盟2号”,损失不堪设想。 </p><p>  1968年3月,加加林在驾驶战斗机熟悉技术时,因机械故障和空中管制混乱而撞地牺牲。经过两次无人对接试飞后,未载人的“联盟2号”最终于1968年10月发射,一天后与有人的“联盟3号”在轨交会,但对接仍然失败。直到1969年1月,“联盟4号”和“联盟5号”才完成了1967年原定的完整任务。(吴戈)</p><p>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p><p>  </p><p>  </p><br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阿波罗1号与联盟1号